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8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萱,唐,汉族,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捣练图》绢本水墨设色,勾金,纵37厘米横147厘米。   为宋徽宗赵佶临盛唐人物画家张萱《捣练图》的摹作,原存徽宗内府,靖康之难中随诸多书画珍宝被掳至金国国都会宁。因金章宗题签“天水摹张萱捣练图”,故名。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2#
发表于 2012-3-1 11:05 | 只看该作者
好片喜欢!
3#
发表于 2012-3-1 11:59 | 只看该作者
好片啊!
《捣练图》何时才重回祖国???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6: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吾乡吾土 于 2012-3-1 16:39 编辑

清郎世宁嵩献英芝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轴,绢本,设色,
纵:242.3cm,
横:157.1cm

郎世宁在这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趣味迥异。
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图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画家们经常用以为人祝寿、祈福。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并不单纯将花和鸟作为植物和动物来加以描绘,而是赋予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种喻意,也就是说寄托了画家或观赏者的理念和感情。很显然,郎世宁画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颂、祝福的意思,画幅的名称“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喻意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等。
  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而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那么这幅《嵩献英芝图》轴的内容和含意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幅专门为皇帝“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而画的祝寿图。
5#
发表于 2012-3-1 17: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9: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吾乡吾土 于 2012-3-2 09:48 编辑


关于这幅作品,有不同的说法,请大家看两篇文章:
北苑真笔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送别启功先生
文/冯其庸
2001年二月二十四日,启先生到我住处来。……..进入我的画室,看了乱七八糟放着的东西,启先生反倒说好,说这应该叫“瓜饭楼博物馆”。…….在画室里我特别提到美国波斯顿博物馆新出的一部大画册,印得非常精,价很贵。启先生马上就说,他买了两部,一部送人了。我请教他画册里的一幅山水,郑孝胥题“北苑真笔”,是不是董源的真迹?启先生马上就说,这是一幅金代的作品,郑孝胥的题识是不确的。启先生说这幅画里的炕完全是北方的生活方式。我想到沈阳故宫现在还保留着这样的大炕。启先生说,董源是南唐钟陵人(今江西进贤),在南唐做官,不可能画出北方的炕来,从画的时代风格来看,这是一幅金代的画。听启先生这么一说,后来我细检画册,果见画中室内土炕非常清楚,足见先生精鉴细入毫芒。启先生还给我讲,传世的《溪山行旅图》,传为范宽真笔,画上有极细字书“臣范宽画”。启先生说,范宽是他的绰号,他原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缓,人们就叫他“范宽”。世上的画家没有画画而用绰号的,特别有一个“臣”字,是对皇上的称呼。譬如京剧《遇皇后》,包拯见到皇后说:“臣包黑见驾”,岂非笑话。所以启先生说这幅画是范宽的画法,也是一幅好画,但是别人用范宽的笔法画的,不能看作是范宽的真笔。启先生此论,更令人感到他的精鉴,真是烛照无遗。…….
山窗读画记[
/color]
苏雪林
近来长夏如年,山居无事,由学校图书馆借来一部美国Osvold Siren《美国收藏中国画录》(Chinese Painting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披阅以为消遣。这部拓影共两大厚册,收罗唐,宋,元,明名画共二百号。展卷之下,真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初以为自己所藏已萃国画之精华,今始知见闻之不广。现在且从这部画录中,拣几幅我个人最为欣赏者来一叙。可惜大部分作品没有印出标题,只好照着西文翻译,或按画意杜撰,不得不请读者原谅。

关于人物类的作品,佳作如林,第一号《洛神图》长卷,似是一种连续画。第一段曹子建持楗击鼓,有巨首大耳的水神凌波而来。第二段子建立水边柳下,洛神跨青鸾来与相会。第三段洛神返水乡,乘六龙之车,张翠羽之盖。巨鲤左右,天吴后随。第五段子建率从者乘巨舫渡水。第六段子建坐园中燃双烛似在祈祷。此画相传出晋代顾恺之手笔,董其昌题跋亦称之为顾氏真迹。但经西洋考古家鉴定,知为宋人摹本。
  第五号宋徽宗摹唐张萱《捣练图》,第六七八诸号则为这幅画每段的放大。图之左端共有四妇,三妇持杵捣练,一妇右顾,以手自其腕似用力久而腕酸。中间两妇,其一坐地毡上理线,其一坐短足凳缝纫。右端六人,其二展所捣之练,一妇持熨斗熨之,一小女以手承熨处。一婢以扇扇铜盆中兽炭,一女孩嬉练下。人物大小十二,所事不一,姿态各异:捣者纸上如闻杵声;纫者纤手引针,若舍所纫物外,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展练者挺腰努腕,力张练使平以受熨;熨者下斗至轻且慎,若恐火候太过灼练焦。各人全心贯注所为事,似不相谋,而其动作,又互相呼应,所以这样大画仍有一气呵成之妙。我所见中国人物画,神态之栩栩欲活,呼之欲出;“构图”(Composition)之铢两悉称,此画实为第一。图中妇女的装束尤可注意:高髻,额贴“花黄”,长裙短衫,袖口仄小,有近代风。衣服花纹图案之精雅,胜于今日摩登印花绸。这可见古代人服装美化高于今人远甚。妇女体格均颀长丰硕,精力充盈。看了这个以后,觉后代仇十洲费晓楼所画的那些“痨病美人”竟如粪土。中国民族以汉唐时代为最强,我以为从这画妇女的体格上也可看出一点。

山水类最值得欣赏者为二二至二四号之董源山水长卷。郑孝胥题“北苑真笔”四大字,旁又有“宣统辛亥正月十四日获观于朴孙都护之半亩园”小字两行。这画前半幅为山景峦岫回旋,树木森郁;后半幅为江景,白练平铺,遥峰隐约,笔墨雄秀苍润,力透纸背。后来王石谷等有此工夫无此气魄,摩仿或能到,独创则不能。此等画真有惊心动魄之观,后代实为少见。

二十四年七月四日,于珞珈山
  选自《青鸟集》,长沙商务书店1938年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0:55 | 只看该作者


这幅作品的英文说明非常有趣!
8#
发表于 2012-3-6 14:0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年轻的男人.......
9#
发表于 2012-10-30 12:03 | 只看该作者
明年的好片啊!
10#
发表于 2012-10-30 12:1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捣练图发行,这好片就派上用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5-8 00:37 , Processed in 0.0559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