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1-9-30 19:11 编辑
天平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景区占地近百公顷,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
崇祯十二年归庄来游,称其因山为园,池馆亭台之胜“甲于吴中,每三春时冶郎游女画舫鳞集于河干,篮舆鱼贯于陌上”;28年后来游,则“园林有蔓草荒陋之感”。康熙初,范氏后裔必英等在山庄旧址建范参议祠。乾隆八年重修山庄竣工,改名赐山旧庐,堂阁亭榭,尽还旧观。继康熙来游之后,乾隆6次南巡,4次来天平,题诗赐匾。乾隆年间,天平山有御碑亭、高义坊、接驾亭、更衣亭等建筑。咸丰战事中,高义园、范参议祠等俱遭战火。
同治中重修高义园、白云古刹。民国时,天平山范氏界内自宋以来严禁樵采的成规渐堕,“山中宕户以采石为业者,侵入天平山界,斧凿横加,又持金钱之力,官吏袒护”(汪凤瀛:《重修范参议公
祠堂记》)。该处又一度盗匪出没。民国6年,天平山警察派驻所被帮匪纵火,劫械伤警。经范氏后裔厚甫等人维护筹划,8年重修白云寺,建大殿三楹及山门两庑。10年,重建范参议祠落成。其他堂阁胜
处以力绌未能续修。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义园关闭,摩崖石刻全被凿去,碑石被毁,建筑失修。白蚁为害严重,不仅蛀蚀古建筑,且使不少古枫香枯死。1970年忠烈庙后部的三太师殿被拆除,全庙一度改为养鹿场。开山采石在六七十年代加厉,损害天平山环境和景观。开山炮声隆隆,兼以松林毁于虫害和砍伐,栖息多年的鹰群销声匿迹。至1975年,百年老树死去不少。
1976年后,高义园稍加整修,重又开放。陆续整理恢复摩崖石刻,加强古枫香养护管理,修理登山道路,进行大规模植树栽竹,防治白蚁。
1980年起连续5年,驻苏部队参加天平山植树义务劳动,种植国外松种(因马尾、黑松受“松干蚧”危害而不能生存)数万株,补植枫香等树。立“军民共建友谊林”石碑。
1980年,天平山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天灵景区主要景点,开始景区规划建设。
1981年市政府拨款65万元,整修高义园古建筑群。落地翻建乐天楼,改用钢筋混疑土梁架。重建恩纶亭、接驾亭。整治山前池塘水系,对开山采石重申禁令。
1983年10月1日,高义园售票恢复游览。同年继续修复忠烈庙仪门及碑亭。
1985年彩塑范仲淹座像,恢复园、祠匾额对联和陈设布置。山南沿公路挖通排水沟,砌筑驳岸,东侧小山坡建万笏朝天石亭。 |
-
a.jpg
(62.7 KB, 下载次数: 27)
-
b.jpg
(83.94 KB, 下载次数: 24)
-
c.jpg
(59.87 KB, 下载次数: 19)
-
d.jpg
(85.95 KB, 下载次数: 25)
-
e.jpg
(84.2 KB, 下载次数: 21)
-
f.jpg
(70.65 KB, 下载次数: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