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便门与大通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7 14: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清时期的老北京城门素有“里九外七”之说,其中外七门为东便门、广渠门、西便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偏西,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肩部,即今东便门桥北。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而蒙古骑兵数次南侵,为护卫京城安全,朝廷决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所限,只修了环护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五门。后又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京城连接处的东西走向城墙处各辟一座朝北的门,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东便门规制较简陋,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楼连城台通高12.2米。东便门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楼连城台通高10.5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了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东便门箭楼于上世纪30年代因失修拆除,仅存城台。1952年又因修路拆除瓮城及箭楼城台。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传说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在东便门外通惠河上,集桥梁、桥闸和桥码头一体的建筑,是古时京城重要桥梁之一。根据《日下旧闻考》一五一二页的记载:“正统三年(1438)五月,造大通桥闸成”。桥全石结构,联建三孔拱券,桥面缓坡不陡,桥上一侧有20根方形望柱和实心护栏板,桥头有抱鼓石,桥西侧设水闸调控水流;每桥孔石券顶刻有吸水兽。在通州漕运繁盛时期,站在大通桥上东望,驳船穿梭,帆樯往来,煞是热闹。明嘉靖年间吴仲著《通惠河志》讲:大通桥到通州地势高差有四丈,设水闸控水流,河中泥沙很容易沉积,要及时清理。明嘉靖七年(1528)二月动工,六月竣工,用工千人,用银万两,修大通桥闸。由于明代后期西部水源渐渐减少,河道水浅,漕运的船不能驶入城内,大通桥就成为通惠运河漕运的最终停泊点,运来的粮食、物资等都在此地上岸,粮入周围粮库,“以实京仓”。大通桥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相当一段时间里漕运繁荣的景象。从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上,还能清晰地见到大通闸桥的身影。现在北京站往东的铁路桥,桥下西端就是原东便门门洞的位置,距东便门北不远的地方就是大通桥的位置。1957年东便门这段城墙被拆掉,20世纪60年代末修建地铁时,把大通桥彻底拆掉。

a.jpg (34.46 KB, 下载次数: 29)

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5-9 18:41 , Processed in 0.057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