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10-5-28 10:19 编辑 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原地局是察院场支局,邮编215005,这个比较固定、明确;苏州昆剧院的原地局就比较含糊了,它原本就属于西中市支局,公函封上的邮编至今仍是215003,但是,不久前(约一年前),215003的西中市支局退出古城区到城北一带营业,西中市成了一个邮政所,归属于白塔西路支局了,昆剧院的投递也就归了白塔西路支局,而白塔西路的邮编是215001。 综上,昆曲在苏州有了三个原地:察院场支局(昆曲博物馆原地)、白塔西路支局(昆剧院现在的投递局)、西中市(原来的投递局,现在的最近邮政所)。到底选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其实,原地选择既要追根寻源,更要力求准确、科学。一个城市有了三个原地,还有准确性可言?戏曲、艺术这类事物与有确切、固定地点的名胜、建筑、遗址等不同,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很难确定一个固定的地点,把地点定死了,内涵大了,外延就小,反而不能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到昆曲,起源于昆山,发展成熟于苏州,盖昆山、苏州首发纪念戳就比较准确、科学,就涵盖了昆曲发生、发展、变化、成熟的地域。一定要认定某个原地邮政支局,一来争议较多,二来局限性太大。 |
学习了,讲究挺多了,坐下来听大师们讲。 |
时友言之有理。再说,纪戳和谐性还直接些。 |
本帖最后由 flzhangxin 于 2010-5-28 08:59 编辑 一般泛指的戏曲题材极限片,偶以为还是以创作地和演出地作为选戳的主要依据,而非发源地.如载体上人物明确则以片定戳,载体是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应考虑此经典剧本在苏州昆剧团创作排练历时一年之久,由苏昆演员担纲,以后到美国,香港,台湾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选戳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如载体上人物不明确,则可选用剧本创作者所在地邮局邮戳或纪念戳. |
经过修改后的长生殿一枚票背景是戏曲舞台,这有点靠谱了,戏曲以古戏台为背景是合拍的。浣纱记、牡丹亭都有网师园的背景,贴网师园片制次要题材片无可厚非,也应该盖网师园风景戳或原地邮政戳。如果贴戏曲片制,表面看和谐,实际与戏曲题材相脱离,建议慎重考虑,不要盖网师园戳,盖苏州纪念戳为好。再说,浣纱记有网师园背景要盖昆山千灯,而牡丹亭要盖网师园戳,不也自相矛盾吗? |
本帖最后由 flzhangxin 于 2010-5-24 22:08 编辑 确实如此,昆曲剧本的版本和演出阵容不同,其创作地和演出地也各不同,选用邮戳时自然也该相对应。如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苏州昆剧团”的演员俞玖林及沈丰英担纲主演,“苏州昆剧团”集创作演出地于一身,青春版“牡丹亭”明信片版本上显然只能盖“苏州昆剧团”所在地邮戳。同样,另一套“长生殿”明信片上的唐明皇和杨贵妃是由“苏州昆剧团”名家王芳和赵文林担纲主演,如盖“苏州昆剧院”以外的邮戳显然不合适。 |
《浣纱记》是梁伯龙(昆山人)在昆山创作的,这个戳就很容易选了。 |
本帖最后由 cyc 于 2010-5-24 16:47 编辑 个人认为应该从作品出发,例如《长生殿》的创作地和首演地在北京,盖北京的纪念邮戳就比较合适。 《牡丹亭》是汤显祖在家乡临川(今江西抚州)创作的,盖抚州戳比较合适。 但一楼那枚片和邮票一样都出现网师园了,盖抚州戳反而怪怪的,建议就以片定戳盖网师园风景戳或者苏州纪念邮戳。如果是剧照为素材的片,建议盖抚州戳。 |
本帖最后由 flzhangxin 于 2010-5-24 17:48 编辑 第一枚“牡丹亭”盖网师园戳,应说得过去。其他各片盖苏州昆剧院或昆曲博物馆所在地邮戳都可。 |
![]() 这个建议不制!人物服装颜色不同! |
恕直言,昆曲邮票以网师园为背景是一大错误、败笔。昆曲不以戏曲博物馆(现称昆曲博物馆)为背景,实在是浪费了一次资源。网师园与昆曲没有任何关系,既不是创作地、故事发生地,也不是演出地。演员拍剧照完全可以,出邮票以园林为背景实在说不过去,即使要画园林,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还有点联系,因为当年俞振飞的父亲在那里演出过,办过昆曲班。 至于盖戳,盖昆山、苏州纪念戳为佳。千灯只是浣纱溪一出戏的原创地,牡丹亭、长生殿两出戏的原创、演出都不在千灯,盖千灯的理由何在?昆曲真正的发展和成熟,还是在苏州。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30 01:12 , Processed in 0.05221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