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人画家——访张安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3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报人画家——访张安朴
作者:范伟
在上海,新闻界和美术界说:“他是我们之中的邮票设计者”,而在集邮界说:“他是邮票设计者中的报人。”——他就是《豫园》邮票设计者张安朴,上海嘉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硬笔画学会会长。上世纪70年代后期调入解放日报社,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退休前是摄影美术部主任、高级编辑。

他从小爱好美术,擅长宣传画、油画、钢笔水彩画等,其作品《书籍是知识的窗户》荣获1983年首届全国宣传画展览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1年第二届全国宣传画展览上,他的《我们的心永远向着党》再次荣获一等奖。

他是上海参与邮票设计(包括联合设计,下同)最多的一位,不包括《豫园》,已经发行的邮票有5套,共15枚(其中小型张1枚)。

2007年8月,在安朴即将退休时,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画册《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集》同时首发。在展览会和画册中,安朴安排了4个篇章,以“大声的呼唤”为题介绍他的平面招贴和宣传画;以“小声的抒情”为题介绍他的多地风情速写;以“远声的飞鸿”为题介绍他设计的邮票和首日封、纪念封;又以“无声的编辑”为题介绍他的报纸版面编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面手”画家在多个美术领域的代表作品,又仿佛听到了一曲和谐的“四声大合唱”。

几十年来,安朴坚持平面招贴画和宣传画的创作,他以饱满的热情唱响主旋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他的作品秀美于形,蕴藉于神,受到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的普遍好评。安朴创作的宣传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引起了邮电部邮票总公司的重视。安朴曾讲过,“宣传画是放大的邮票,邮票是缩小的宣传画”,两者的设计语言互相融通,极为近似。他参与设计的第一套邮票J10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第2图“希望的田野”、第3图“光辉的前程”就是以两幅宣传画为主体设计的。

安朴说,“有时候需要大声疾呼,有时候又想哼哼小调。这哼哼小调就是画速写。”速写本他是随身带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随时拿出本子记录行程,描绘生活。不管是江南水乡还是千年古镇,无论是欧洲之行还是“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他都拿起画笔,留下足迹,画下见闻。而他采用的表现手法多为钢笔画,有白描,有淡彩,偶有淡墨。

2007年底,安朴正式退休,为将近30年的新闻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人虽退休,却仍然在美术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这里仅举几例。近年来,安朴任会长的上海硬笔画学会组织了多次公开展览,参加展出的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中山医院老院长杨秉辉和杨顺泰、黄阿忠、郑辛遥、夏葆元等著名画家。每次展出都人声鼎沸、观众如潮。钢笔画的表现手法在美术爱好者中已深受欢迎,学习者众多,上海世博会期间,经世博局特批,中国电信特地发行了一套上海世博会场馆电话卡。全套电话卡有289枚,风格各异、造型不同的289个场馆全部由张安朴采用钢笔水彩画形式绘制,忠实记录、艺术再现了上海世博会的展馆之美。2009年,应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之邀,安朴历时半年多,亲临宋基会所属宋氏旧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等12个单位参观考察、采风速写,创作了一组建筑和景观的钢笔水彩画作品。2010年4月,由宋基会编印出版了《爱和阳光的花园·速写本上的风景》画册,安朴把以上作品的原稿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接到邮票设计家陈晓聪老师来电,嘱我尽快找到安朴,称有关《豫园》邮票设计的事,急着要联系讨论。当天,我很快就用电话找到了他,方知《豫园》邮票已经交了几幅初稿,但结果尚不清楚,并再三叮嘱“不要外传”。安朴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人谦和,踏实工作,不事张扬。

8月初,上海连续多天经受超过40℃的超高温酷暑,创140多年的记录。笔者受《上海集邮》的委托,与集邮摄影家周宝成先生一起前去张家采访,宝成也是安朴的老朋友,退休前还是《解放日报》的特约摄影记者。

张家在上海徐家汇商业区的一幢高楼上,我们一到,安朴就端出西瓜、茶水宽待。几句寒暄后,谈话就直切正题。他说,年初接到设计《豫园》邮票的任务后,时间甚为紧迫,他不得不搁下手头其他一些事务,先到豫园实地采风。虽然豫园去过多次,但这次来豫园是带着任务、有目的地采风,自然感想和收获与以往都不一样。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后,决定采用钢笔水彩画的表现手法。

钢笔画是以普通钢笔或特制的金属笔灌注(或蘸取)墨水绘制的作品。他所用的笔尖有粗、细、扁、圆等多种不同的笔尖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钢笔画的特点是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条子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的刻画,也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对风景、静物、人物肖像等题材都可以得到生动表现。通过用笔的精细或奔放等不同手法,可以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它被画家们广泛运用于速写、漫画和装饰画、工艺画中。毕加索、伦勃朗等世界级著名画家都有优秀的钢笔画作品传世。水彩画则是以水调和水彩颜料绘成的画,他借助水来表现色调的浓淡和透明度,利用白纸和颜料间的掩映渗透作用,体现出其明丽、轻盈、透明、滋润、淋漓等特有的艺术效果。钢笔水彩画则是综合了两者的长处。安朴说,采用钢笔水彩画的表现手法,画起来比较放松,比较流畅,得心应手,发挥得也比较自然。安朴指着邮票图稿说,线条是图稿的造型基础,色彩以固有色和冷热变化为主要依据,其背景留有部分空白,还有票名文字,产生中西结合的效果,又增强了画面的明快感。另外,采用钢笔水彩画的手法立体感较强,便于邮票采用胶雕版印制。他指着今年获得优秀邮票奖的《颐和园》和《网师园》两套园林邮票说,这两套邮票出自萧玉田等美术界大家之手,画得很好,效果也很好。他们采用的是国画工笔手法,非常工整,精工细描,功夫到家。这次评审专家看到这套《豫园》方案,眼前一亮,觉得有特色,与以前的园林邮票风格不一样。他们认为这套方案出自上海画家之手,也充满了上海气息。

由于时间紧迫,初审时,安朴还是抓紧时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提交了7幅画面,有湖心亭、九曲桥、卷雨楼、玉玲珑、大假山,还有点春堂、穿云龙墙(宝成拍摄了部分图稿)。后来,参照专家的意见,决定调整为4枚邮票。

安朴还告诉我们,在他创作宣传画的过程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为上海电视节设计海报就完全摆脱了写实的路子,走向平面化和装饰性。到90年代中期,电脑在美术设计上被广泛使用,大大开拓了设计领域。他的平面设计、宣传画设计也基本上摆脱了手绘的形式,而大量借助于电脑。但是,园林邮票,包括这次的《豫园》邮票,都是纯绘画作品,都是手工绘制,不会使用电脑。《豫园》邮票的全张设计中,需要插入过桥票,他也设计了几套方案,未用电脑,但都未采用。现在采用的方案由王虎鸣设计,版式1(邮票图1、2)的过桥票表现豫园商城和豫园(在中间),版式2(邮票图3、4)的过桥票上表现上海老饭店、亚一金店等。王先生使用电脑设计。

《豫园》邮票即将正式发行,我们预祝这套得到评委专家充分肯定,包孕多种艺术元素、富有创新精神、充满上海气息、洋溢上海韵味的古典园林邮票能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

这时,安朴表示“我常说“邮票设计是‘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无法修改。这次设计的《豫园》邮票,是我设计的第6套邮票了。虽然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肯定,自己花了不少心血,历时近半年,前后修改了三四次,到7月份还冒着烈日去豫园写生,自己也很满意,但邮票正式发行后,还要接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检验,欢迎广大读者、集邮者提出宝贵意见。”

                    ——刊于《上海集邮》2013年第9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26c410102e47f.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09:5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对设计者的采访文章对理解≪豫园≫邮票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颐和园≫、≪网狮园≫不是今年的邮票。
整版第一、二图邮票过桥票左应为南翔馒头店,右为湖心亭;第三、四图左为上海老饭店,中间是位于丽水路的牌坊,右为豫园商城(亚一金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6 18:22 , Processed in 0.0448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