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4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梅戏》邮票的最佳原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5 21: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庆是《黄梅戏》邮票的最佳原地
黄梅戏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省“省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地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省“省戏”。2006年5月,黄梅戏进入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黄梅戏的源起“可以上溯至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但那并不是黄梅戏的真正出现。诚如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研究中国戏曲文化时所说:“巴颜喀喇山的皑皑白雪和淙淙小溪,并不就是黄河、长江。蔚蓝的天际几丝云彩,可能聚集而为雨,也可能随风飘散……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湖北黄梅县是早期黄梅戏基本声腔黄梅采茶调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地方闭塞,缺少交流,这里流行的黄梅采茶调长期以来缺少变化和发展,旋律也比较简单。1950年成立了县级职业采茶戏剧团,后改为新生剧团。1956年秋,正值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在黄梅县连续放映之际,黄梅县新生剧团正式更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并立即选派人员到安徽安庆学习黄梅戏的演唱方法和舞台剧目。
清末,黄梅戏的基础——黄梅采茶调传入安徽安庆地区,汲取了青阳腔、徽调和汉剧中的营养,与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艺术结合,与高跷、旱船、挑花蓝、推车灯、竹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融汇,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到了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已积累了“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折小戏”代表作与平词、花腔两大腔系音乐唱腔。民国早期,黄梅戏进入安徽省城安庆城,在城区吴越街黄金舞台演出,开始有了固定演出场所,建立了大本营,由季度性聚会演唱转向常年演出。黄梅戏落脚安庆,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也就没有黄梅戏的发展与繁荣。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戏曲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改戏、改人、改制”,而“改戏”的重点是对传统剧目中不健康的粗俗成份和庸俗成份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就黄梅戏来说,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新文艺工作者们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介入到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在安徽安庆留下摆脱粗俗和庸俗,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一步脚印。从此,黄梅戏获得了新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艺术品味得以迅速提高。改编后的《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精品剧目人们耳熟能详,经典唱腔家喻户晓。特别是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拍成电影后,更是风靡全国,波及海外,使无数黄梅戏迷为之倾倒。
三剧目整理改编于安庆
《打猪草》是黄梅戏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戏”之一,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挖掘整理并使黄梅戏迅速产生影响的传统剧目。1952年,黄梅戏赴上海演出的筹备工作在安徽安庆进行,郑立松为此次演出执笔整理改编了传统小戏《打猪草》。《打猪草》原本内容趣味和情调有些粗鲁低俗,经整理改编,原“偷笋”的情节得到妥善的修改:陶金花打猪草时不慎碰断了竹笋,引起看笋牧童金小毛的误会。金小毛开始有些粗鲁,踩坏了陶金花的竹篮,后来知道不对,愿意赔偿银钱。陶金花不收,金小毛又赔竹笋,并且送她回家,陶金花也以“打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的盛情款待。改编后的剧情,表现出了牧童金小毛和村姑陶金花那纯洁无瑕的心地和彼此无猜的友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提高,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艺术舞台上。《打猪草》虽然演出时间不过20分钟,却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上海专家的高度评价。当然,严凤英和王少舫以演员身份参与《打猪草》的整理改编,也功不可没。《打猪草》常演不衰,备受观众喜爱,成为长期演出的黄梅戏保留剧目。
《天仙配》源自明代青阳腔《织锦记》,为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本大戏”之一。1952年,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班书友在安庆最早对《天仙配》中精彩折子“路遇”进行整理改编,改七仙女奉命下嫁为思凡下嫁,改董永的秀才身份为农民,如此改动一方面剔除庸俗的宿命论思想痕迹,另一方面强调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人物行为的自觉性。1953年5月,当过记者、做过编辑的陆洪非根椐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本和安庆坤记书店木刻本着手改编《天仙配》全剧。改本删除董父等十余个人物,以及董永与傅员外、傅小姐的诸多纠葛,将剧情集中到七仙女和董永的聚散离合上。随着剧情结构的调整,剧中的唱词也大都重新创作,其间洋溢的诗情画意为原本唱词无法相比。例如脍炙人口的“满工对唱”共有十二句,用语虽然通俗,却抒情意味浓郁,把七仙女和董永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在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上获得成功,引起了上海文艺界对黄梅戏的重视,会演结束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就开始着手将《天仙配》拍摄成电影。1956年2月黄梅戏曲片《天仙配》发行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全国亿万民众知道了黄梅戏,从中领略了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风采,黄梅戏立即成为了全国人民喜爱的著名戏曲剧种。
《女驸马》是在黄梅戏传统剧目《双救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双救主》原本非常单薄,不属于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之列,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安庆潜山县老艺人左四和献出这个剧目的手抄本,1958年,由安庆专署黄梅戏剧团将它改编整理(王兆乾执笔),更名为《女驸马》,除了删除秋香替嫁之类的庸俗内容而外,重点在于新写《金殿》一场和改写《洞房》、《状元府》两场,完善了戏剧结构,强化了戏剧冲突,排练后参加了当年安徽省第二届戏剧会演。195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陆洪非根椐王兆乾改本进行《女驸马》的再次改编,并着重扩展《金殿》和《状元府》等场次冯素珍的行为举止,丰满了主要人物形象。王兆乾的初改和陆洪非的再改,使《女驸马》在艺术水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遂成为继《天仙配》后又一个影响广泛的黄梅戏代表剧目。
综合上述,黄梅戏是在安徽安庆地区孕育与发展起来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新兴剧种,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又都在安庆整理改编后,演出获得成功。它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省“省戏”。将于7月6日将发行的《黄梅戏》邮票,全套3枚图案分别表现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因此,安徽安庆是《黄梅戏》邮票的最佳原地,在安徽安庆实寄的首日封和制作的极限明信片,是最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民国初期,黄梅戏进入安庆城区演出,最早落脚点是在城中心吴越街黄金剧场,也称大众剧场;还有位于钱牌楼街的民众剧场,也称胜利剧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剧院、皖江影剧院也是黄梅戏演出的主要场所。这些演出场所,属安庆市人民路邮政所(人民路557号)所辖,邮政编码246003。
2009年10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在安庆市湖心中路6号落成并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定名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同时在此地落成并对外开放。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现是黄梅戏演出一重要场所,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艺术中心和博物馆集演出、创作、研究、展览、陈列、艺术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属安庆市市府路邮政所(市府路7—4号)所辖,邮政编码246003。另据了解,为配合《黄梅戏》邮票发行,安庆市邮政部门届时将启用黄梅戏主题邮局日戳,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黄梅戏迷服务。
参阅资料:
1、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叶文成主编《安徽读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摘自-----景之的空间
2#
发表于 2014-6-25 2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zcd 于 2014-6-27 19:38 编辑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湖北集邮网的这篇   毛泽东:黄梅戏《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写在《黄梅戏》邮票即将发行之时(聂安儒)链接http://www.hbjy88.com/bbs/dispbb ... p;page=0&star=1
毛泽东:黄梅戏《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写在《黄梅戏》邮票即将发行之时(聂安儒)   Post
图1:黄梅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2:“黄梅戏”邮票设计图稿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1)。中国邮政将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一套3枚,其图案分别为黄梅戏的代表性传统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附马》和《打猪草》(图2)。
一、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黄梅戏是产生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地方剧种,其前身为采茶调,亦名黄梅采茶戏,俗称黄梅腔、黄梅调。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抒情明快感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很受观众喜爱。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
“吴人好讴,楚人善歌。”黄梅调源自黄梅先人在劳动中自编自唱的田歌畈腔,如放牛歌、薅草歌、车水歌、采茶歌、渔歌等。他们成群劳作在田间地头,为放松自己或互诉衷肠,往往会编出顺口的唱词,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其形式或对唱,或赛歌,或一人领唱多人和。有好歌之人将这些田歌畈腔记录下来,编成有故事情节并配有简单曲谱定式的腔调,由此形成了具有黄梅地方文化特质的黄梅调。1876年版《黄梅县志》在记载黄梅多云山中的樵歌时写道:“樵子(樵夫)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在记载黄梅“太白渔歌”之景时称:“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故有‘倾倒太白听渔歌’。”甚至有人形容,黄梅的石头也会唱歌。
黄梅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文献载:“自老祖(境内老祖山)以下,代有道场。士崇古风,民多好善,鄂疆东南之胜境以梅邑为最。”黄梅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地方性戏曲,除其原生基础外,还因为有许多善于编戏文、配曲谱的文人雅士。其中有一位出生于黄梅本土,为黄梅调的产生、完善作出过很大贡献的文化英才——瞿九思。
瞿九思(1545-1617年),字睿夫,号慕川,明万历元年举人,大学者、理学家。他五岁开始读书,十岁显露才华,十五岁作《定志论》,世人称之为神童。十九岁开始游学,曾应邀到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1573年,应邀编修《楚志》。后闭关著述30余年,成果颇丰。他所著之作除经史、传记、天文、地志、图籍、历算外,还将黄梅民间流传的各类民歌搜集起来,编成了一部《化民成俗歌》集。这本歌集成为后来改编成黄梅戏剧本的原始底本。瞿九思的曾孙瞿学富,是黄梅戏《告坝费》中的主人公。他有一曾外甥名叫桂旺奎,桂之子名遇秋(1934-1999年)。桂遇秋曾任黄梅县文化馆馆长,毕生热衷于黄梅戏研究工作。他追寻黄梅戏流传发展的曲折轨迹,将民间的黄梅戏传统剧目102大本、110小出,搜集整理成《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共15卷,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大本又称全本,为多场次的本子戏;小出为小戏或小串),为保护和抢救黄梅戏历史资料,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梅善唱黄梅戏的名艺人甚多,按照师承关系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从道光年间至新中国建立前,流转到黄梅周边地区的江西武宁、景德镇、波阳,皖西南的宿松、怀宁、安庆,以及鄂东南等地授徒传艺的黄梅戏艺人有邢绣娘、何仙姐、龚三齐、罗运保、帅师信等100余人,邢绣娘堪称为“黄梅戏第一代宗师”(图3)。
邢绣娘,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人,出生于清乾隆年间,自幼天资聪慧。她酷爱唱戏,又善绣花,故名绣娘。据传,邢绣娘和她的黄梅戏班,因逃水荒而将黄梅戏唱到安徽,深得当地人的喜欢。后得安徽富商的帮助和推介,分别于乾隆帝第五、六次下江南期间,到扬州为皇上唱戏。所唱曲目就有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有名的《告坝费》,获乾隆帝嘉许(图4为乾隆圣谕文字,记载了黄梅江堤被大水冲毁,使下半县一片汪洋而引发的坝费案。其中提到了《告坝费》中的主要污吏、坝长之一的黎明五)。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孕育时间较长。其主要唱腔之一“平词”的原始声腔,可上溯到北宋文学家苏轼笔下所称的鄂东“鸡鸣歌”。这种山歌畈腔的韵味,在黄梅戏老调“七板”中依然可见。据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几十年的考证和研究,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可归纳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道情和独角戏阶段;“两小”和“三小”戏阶段;“三打七唱”阶段;管弦器乐伴奏演唱阶段。道情和独角戏阶段,约为明万历年间,以曲艺形式表现。“两小”和“三小”戏阶段,约在明万历后期至清康熙年间。所谓“两小”和“三小”,均属小戏,前者是指根据当时的民歌和小调而成的小剧目,系两人坐唱;后者是指三人串唱。如《夫妻观灯》、《种大麦》、《卖花篮》、《补背褡》等。此阶段,在黄梅流传的弋阳腔、青阳腔系的高腔剧如《戏牡丹》、《郭华卖胭脂》等剧的腔调,也被移植到黄梅戏中,使黄梅戏的唱腔有所提高。所谓“三打七唱”,是指在演出中,只要有三人打锣鼓为节奏,七八个演员帮唱、和唱,就可以演一台戏。清末民初,出现了以竹笛、胡琴和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

图3:“黄梅戏第一代宗师”邢绣娘

图4:乾隆圣谕文字
二、《天仙配》唱响神州
1952年11月,在上海市举办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会上,安庆市联合赴沪演出团演出的黄梅戏《天仙配》等一炮打响,首演轰动了华东区和上海文艺界。梅兰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名流都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在其著文中赞扬“黄梅戏来自大自然”。1954年,新成立不久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再度赴沪,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参演的黄梅戏《天仙配》大获成功,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员奖、导演奖等多个奖项。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黄梅戏《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一时间,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唱响神州,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该剧的男女主角严凤英(饰演七仙女)和王少舫(饰演董永)因此而名噪全国(图5为电影《天仙配》剧照)。黄梅人民也为此感到由衷高兴和欣慰:黄梅戏总算登上大雅之堂,并驰名神州了。
黄梅戏之所以流传到安徽并落户和发展,是有其历史和地域渊源的。
黄梅地处鄂东末端,与安徽的宿松县毗连,与江西一江之隔,可谓鸡鸣三省之地。黄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系大别山余脉,南部为平原地区,沿江一带系长江冲积而成,平均海拔不足15米。《黄梅县志》光绪二年版载:黄梅“地滨前江(指长江)后湖,属低洼之区域,战争频祸,水旱迭见,人民饱受饥荒。”特别是水患,不是长江溃堤就是后湖内涝,每遇水患,灾民便往江西武宁、修水或安徽安庆、怀宁、宿松等地逃模渲胁环泼废芬杖恕?span lang="EN-US">
安庆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黄梅沿长江一衣带水,陆路有宿松、太湖、怀宁等地与黄梅相通,两地民间交往甚密,地域性人文习俗极为相融。黄梅戏流传到安庆地区且被当地接受和互相融合,是很自然的事。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成形于明朝中叶,发展于安徽。安徽除有一批对黄梅戏艺术执着追求的人才外,还有一位极具文化领导才能的黄梅籍老革命——桂林栖。黄梅戏能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桂林栖极为相关。
桂林栖(1913-1971年),湖北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少时走上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鄂皖边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1939年奉命赴皖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望江地委组织部长、皖中地委副书记、皖西区委第一副书记。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桂林栖奉命率部接管安庆市。同年5月,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行政公署专员,兼安庆市军管会副主任。在主持安庆地委工作期间,桂林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在进城的第二天,他便派人把流落在安庆周边地区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安庆,当晚在民众剧场进行了庆祝安庆解放首场演出。当时的黄梅戏艺人潘泽海、潘璟琍父女,就是这次被接到安庆的。1949年12月18日,安庆市戏剧协会宣告成立,流散到各地的黄梅戏艺人陆续回到安庆,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两个黄梅戏剧团。一个是以严凤英为首的胜利剧团,一个是潘璟琍所在的民众剧团,演员有丁礼泉、王少舫、潘泽海等。1952年夏,安徽省文化局为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和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要求全国各地“广泛地搜集、记录、刊行地方戏和民间小戏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以及对中国戏曲要进行“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暑期戏曲训练班。结束后,省领导让安庆准备一台黄梅戏专场节目,于1954年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名义,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所选剧目为《天仙配》、《打猪草》、《砂子岗》等三出戏。演员主要有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丁紫臣等。此次观摩演出,黄梅戏再获佳绩。此间,桂林栖于1952年2月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从1953年4月省黄梅戏剧院成立,同年10月组团参加以贺龙为总团长的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戏曲界同仁的一致赞誉,到1955年黄梅戏《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走向海外,安徽省黄梅戏事业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1955年3月,桂林栖任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1956年7月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均分管文、教、卫工作。从他在安庆地区主持工作时起,就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梅戏成为安徽省的一大文化品牌、全国戏剧“五朵金花”之一,这位黄梅籍的老革命功不可没。2008年12月,国家一级作曲、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感慨地说:“从历史来看,黄梅戏的发展与安徽省历届党政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50年代没有曾希圣(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桂林栖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图6为上世纪60年代,桂林栖<中>陪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观看黄梅戏时接见严凤英)


图5:电影《天仙配》剧照

2014031013031638.jpg (69.76 KB, 下载次数: 36)

2014031013031638.jpg

2014031013084658.jpg (76.44 KB, 下载次数: 35)

2014031013084658.jpg

2014031013105560.jpg (104.31 KB, 下载次数: 41)

2014031013105560.jpg
3#
发表于 2014-6-26 12:10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之所以称之为黄梅戏,自然是和“黄梅”有关了。黄梅县也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原地。
4#
发表于 2014-6-26 20:52 | 只看该作者
是的。
5#
发表于 2014-6-27 1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zcd 于 2014-6-27 19:36 编辑

三、大力弘扬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民间,蕴含着浓郁的黄梅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质。300多年来,一代一代的黄梅戏艺人,薪传不断,几经兴衰,哪怕是朝廷把黄梅戏视为“花鼓淫戏”甚至下令禁演,哪怕是年荒兵灾甚至讨饭也要唱黄梅戏。他们的执着追求,造就了黄梅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不忘传承和弘扬黄梅戏文化。成立于1949年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院),是一所融戏剧创研、演出经营、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全民综合性专业艺术团体。毛泽东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剧,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4月在东湖客舍,他问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梅白(黄梅人):“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戏’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梅白把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请到武汉来,同剧团的人商量该拿出什么节目?有人说,《过界岭》这类传统剧目,就怕被说是黄色的低级趣味。毛泽东听了汇报,哈哈大笑:“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梅白讲了於老四与张二女恋爱的情节和与此有关的几个传统剧目。毛泽东听了严肃起来:“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土里土气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当夜,毛泽东在洪山礼堂聚精会神地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不断点头称赞,“有意思”、“有风格”……一些机关干部看了,说不该把这种拿来东西“亵渎”主席。隔天,毛泽东谈了他的看法:“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夜晚的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你们的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说只要是劳动人民的本色……”黄梅县戏剧团在武汉洪山礼堂的这次汇报演出,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一致好评。一次,毛泽东听了蒋桂英演唱的民歌,说有荆楚特色。他对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也有这样的看法:这个歌剧之所以受欢迎,而且流传开了,主要的是歌剧的主旋律有荆楚特色,有“下里巴人”的特点,所以“国率而和者数千人”。
由传统剧目《过界岭》改编的大型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1988年参加湖北省首届艺术节,获舞美金奖和导演、音乐、演员银奖。新编传统戏《知府赊官》参加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黄梅戏《邢绣娘》参加1994年全省戏曲会演,一举夺得创作、演出等十项奖牌,并应邀参加全国戏剧艺术节演出。新编传统戏《奴才大青天》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戏剧节,获6金1银、3铜等10项大奖。创作或改编的《双下山》、《姐妹皇后》、《兑现》等十多部黄梅戏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
著名作家、黄梅县文联原主席周濯街,在传承黄梅戏文化中,做了两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创作长篇小说《七仙女正传》,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分别由杨子和黄圣依扮演;二是创作了关于黄梅戏第一代宗师的长篇小说《邢绣娘》,于2008年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图7为该电视剧开机纪念戳),于2012年10月25日在央视8频道首播。
在黄梅戏戏曲艺术上,安徽与黄梅的交流活动十分频繁。早在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成立后,安徽戏剧界朋友来黄梅取经,将黄梅戏《董永卖身》等一批传统剧目全文录音,后将《董永卖身》整理并改名《天仙配》,于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图8为上世纪60年代,黄梅、安徽两地艺术家们互相切磋技艺、交流黄梅戏艺术,左一、左三分别为王少舫、严凤英,左二、左四分别为黄梅县著名演员张懿芳、胡亚莎)。两地艺术交流,对黄梅戏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互补作用。黄梅戏在黄梅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传承,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黄梅人的心血。
如今,《黄梅戏》邮票即将发行,这是对黄梅戏的褒奖、肯定与呵护,更是对黄梅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黄梅戏登上国家名片,无疑会使黄梅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走出国门,香飘世界。   (聂安儒)
[local]7[/local]
图7:《黄梅戏宗师传奇》电视连续剧开拍纪念戳
图8:黄梅、安徽黄梅戏艺术家交流
本文出自湖北集邮网http://www.hbjy88.com/bbs/dispbb ... p;page=0&star=1
6#
发表于 2014-6-27 22: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1 17:47 , Processed in 0.0581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