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长城》:中国精神的筋骨血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6 2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lzhangxin 于 2016-8-16 21:27 编辑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历史文明的标志和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4世纪,燕、赵、秦等诸侯国开始在其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修建长城。此后的秦、汉、隋、明等中原王朝及北魏、北齐、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曾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人文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14世纪的明长城。中国邮政将于8月20日发行《长城》特种邮票1套9枚,图案内容分别为:关山沧海、蓟辽天堑、燕赵雄风、京畿屏障、三晋重关、长河飞龙、高原北望、大漠关城、丝路古道,全套邮票面值13.20元。该套邮票以9图连票的形式全景展现了明代长城沿线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局部细腻严谨,整体大气磅礴,表现了长城气势之雄伟、历史之悠久。《长城》邮票由著名画家许仁龙、张济平共同设计,采用胶雕套印工艺印制。

万里长城作为文化遗产、精神坐标、经典符号,多次出现在邮资票品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发行过含有长城图案的邮资票品近200枚。但我国之前却从未发行过全景式地展示长城形象的邮资票品。即将发行的《长城》邮票将延续《长江》、《黄河》特种邮票9枚连票的形式,首次将明长城进行全景式地展现。

精心挑选设计者

《长城》邮票主要设计者许仁龙对长城有着一种崇高的向往和敬畏。许仁龙最早画长城是在1986年,那时担任中央美院附中副校长的他,带学生们到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的残长城写生,画了许多长城的速写,并创作了一幅《长城怀古》国画。后来,他辞去了美院附中副校长的职务,来到山西省河曲县的黄河边写生,站在黄河边长城烽燧的遗迹上,放眼无际的墩、堡、台和城墙,漫步在空旷的古战场,感受着“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壮怀激烈,体味着中华民族的刚强脊骨……

看着,画着,想着,许仁龙对长城由敬畏变为挚爱。自那以后的十多年里,每年他都要到长城沿线写生。2002年,许仁龙受邀为人民大会堂接待大厅创作巨幅中国画《万里长城》。他运用自己1988年就开始实践的重彩画技法,融合了唐代的重彩技法和宋、元、明、清的水墨功夫,画面上贴了几千张纯金、银箔,再在上面施以水墨和矿物质颜料,使国画奇迹般地产生出了油画般的效果,展现了中华文化崇高宏阔的民族形象与雄壮威严的大国气度。

《万里长城》在人民大会堂挂出后,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也赢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国际友人的赞赏。该图还被印在有国家领导人亲笔签名、向各国领导人寄发的新年贺卡上。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评价其“整幅作品气势磅礴,苍茫雄浑,既符合国家政治殿堂的氛围,又有着自然造化的浑厚大气”;中央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王宏建也认为,该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表现国家形象和时代精神的殿堂艺术的典范。

和之前发行的《长江》、《黄河》一样,《长城》邮票属于大题材,邮票印制局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充分调研并倾听多方意见,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董耀会极力推荐许仁龙,他认为许仁龙画的长城最有思想情感、精神内涵和影响力。设计了《长江》和《黄河》两套长卷邮票的袁加,也认为设计《长城》邮票非许仁龙莫属。

2015年夏天,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图稿编辑处王冬秋处长和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史渊副主任等人专程登门拜访许仁龙,正式邀请他设计《长城》邮票。许仁龙由于身体原因,又考虑到设计时间对这套大套票来说十分仓促,怕影响邮票的如期发行,因此十分犹豫。多次沟通之后,许仁龙才接受了设计任务。

重走长城写生

2002年,为了画好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图,许仁龙曾和朋友一起从秦皇岛、山海关启程,经燕山山脉的喜峰口、慕田峪、金山岭、八达岭长城,再经河北、河南入山西、陕北,进宁夏到甘肃嘉峪关。行程数千公里,对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画了100多张写生稿,深切体会到了长城长、险、势的三大特征。

设计《长城》邮票,许仁龙仍把实地写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此捕捉最新的现场感受。2015年10月20日之后的两个多月中,许仁龙和助手奔赴长城沿线的主要景点实地考察,从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长城到甘肃嘉峪关的终端,一路采风写生、拍照,收集、翻阅并研究有关的史料,包括长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方位走向、长城在各地域的造型结构以及长城从海滨到戈壁沙漠这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的地貌特征等,为邮票图稿创作积攒了大量的素材和第一手资料。在绘画之余,他还养成了以诗文的形式及时记录下自己创作感受和思想火花的习惯。

邮票除突出长城的主题外,还要兼顾展现各省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内容,许仁龙对这些都以绘画的形式做了详细的写生记录,收集了全面、最新的素材。

三个挑战和三个“法宝”

许仁龙认为,中国画必须靠中国文化入画,用长卷的形式来表现长城这一题材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也最能体现中国力量。

古老的长城延绵万里,贯穿中国北方的东西疆域。把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万里长城有机地表现在一幅长648厘米×30厘米的长卷上(邮票的12倍稿),千里江山跃然于咫尺之上,需要打破科学教条的时空观念。设计《长城》邮票面临着三个挑战。

一是历史考证的严谨性。画面上的景点多,自由度受限制,要了解并研究长城的历史沿革,比如哪一处有什么变迁,哪一处是后来修建的,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便于取舍,正因为如此,现场写生也才更为重要。

二是地理方位的科学性限制。整个长城蜿蜒两万多公里,还分内长城和外长城,每段长城的地理纬度和南北走向都应了然于胸,既不能把长城画成地理地形图,又不能画得脱离实际,这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大制约。

三是艺术处理的巧妙性。全套9枚邮票上出现的重要景点和著名关口不下70余处,比如仅虎山长城到渤海口实际也有一千多公里,而方寸篇幅毕竟有限,在绘画时就需要采用“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处理。

“神与物游”、“以大观小”、“书法用笔”,是许仁龙在40多年的从艺和教学实践中提炼归纳出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三个“法宝”,分别点出了作画过程中酝酿、构图和落纸的真谛。在《长城》邮票设计中,他以此使上述几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面面观和俯瞰式构图法,方寸之间要容纳各种物象,在描绘细节时,如果用西方素描的明暗虚实方法或是用明清文人画的写意方法,缩小成邮票后都会模糊成一团。这就需要像古人一样,对所画之物的生成规律和结构特征了然于心。创作素材收集完成后,创作者要像鸟儿飞翔盘旋于天空一般,沿着横跨东西长城往来飞行,将各地的长城及景物恰当地安排位置,主次虚实,空间层次,起承转合,首尾相顾。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便是“以大观小”的构图方式。

从设计《长城》邮票开始,许仁龙就决定用中国的绘画语言体现中国精神的魂魄与风骨,把重点放在如何更能体现出中国风采、风貌和风韵上。许仁龙将中国书法的骨法用笔运用到邮票设计之中,把长城的风骨勾勒出来了。他在创作札记中写道:“骨法用笔的书法意味则是中国绘画的内在血脉。若无血脉则徒有其表,表现在绘画的品质多是装饰画或商品画。唯有血脉充盈,笔墨功夫深厚者,才能达到‘神品’的水平。”这便是“书法用笔”。

整个创作采用的也都是中国传统的思维、语言、形式和材料。《长城》邮票图稿部分采用重彩山水画的表现手法,颜料是中国地道的矿物质和植物颜料,如颗粒状的云母粉、晶体等,用的纸和墨也是最好的。

呕心沥血再现中国精神风骨

为了这套邮票,许仁龙豁出去了!2016年春节前后,许仁龙不停地画了两个月的长城素描稿,3月之后,他又花了两个月时间画正稿,整套《长城》邮票的绘画设计任务如期在5月完成。从1月到5月的一百多天,许仁龙每天都是从上午8点画到晚上12点,几乎没出过门,整个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这套邮票图稿上,不仅春节晚会没时间看,连平时晚上散步和锻炼的习惯也取消了。

“书画以神采气势为上,于精微之处刀削斧劈,干脆利索,此神韵也,下笔不犹豫,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一鼓作气,此气势也。”《长城》特种邮票9枚连印,整个画面犹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时而延绵起伏,时而绝壁凌空,时而跨越沟壑,时而横贯平沙,神飞势扬,具有一种咫尺千里的气魄,达到了千里江山图的效果。

长城从起点到终点,横亘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途经地的政府和邮政部门都很关心和重视自己家门口的这段长城是怎样表现的。为了使这套邮票完美呈现,经得起各方检验,不留下任何遗憾,发行部门把《长城》邮票图稿发到各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宁夏、张家口、秦皇岛和辽宁等地的意见反馈过来后经与专家研究分析,许仁龙又做了修改,并与地方反复沟通。

比如宁夏地方认为第8枚“大漠关城”画面上东西方向与自然地理方位有些不符,三关口是在西夏王陵的西边;对第4枚“京畿屏障”,张家口地方则提出崇礼冬奥会的地标性建筑是双塔尖顶教堂;辽宁方面则希望把第1枚“关山沧海”上的葫芦岛灯塔改为碣石宫;长城专家董耀会则建议把秦皇岛山海关关城完整地按实际地理方位进行修改。面对各方面的意见,许仁龙虚怀若谷。他理解各地集邮爱好者对本地区景观的珍爱,尽量满足各地对长城及人文景观的要求。为此,他连续三天三夜修改补画了多处景点。他这种有求必应的谦和态度,感动了各地政府和邮政部门,使邮票图稿的修改任务顺利圆满地完成。

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初,许仁龙邀请了他的同事、中央美院附中的张济平教授共同设计。张济平教授年长许仁龙5岁,曾设计过著名的《泰山》邮票。在画设计草图和素描稿期间,张济平教授在往返商量设计事宜时连出两起车祸,所幸无大恙。许仁龙还诙谐地表示,张济平教授患有糖尿病,自己则患有胃溃疡,两人都是以生命为赌注完成了这次设计任务。

《长城》邮票定稿后,许仁龙不禁感慨这套邮票的诞生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为了把这套邮票画好,从上至下配合给力。从中国邮政发行部门和设计印制各部门的领导、编辑,从长城专家到自己的合作者、沿途写生地的朋友们,大家都以诚相待、鼎力协助、积极配合,最终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邮票创作。(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

富有神采和生命力的《长城》图稿得到了邮票印制局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整个画面立体效果明显,气势磅礴,层次细腻,内涵丰满,既融入了时代特征,给人以纵深感,映现出深远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雄强恢宏的时代主旋律,又筋骨坚实强硬,血脉充盈丰厚,表现出了长城的精神,可谓尺幅万里,意境高远。这套《长城》邮票与表现被喻为“移动的长城”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邮票将实现交相辉映,以方寸特有的形式和魅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集邮报)



设计师简介:

许仁龙,1954年生于湖南湘潭市,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画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齐白石纪念馆特聘画师、中国词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东方佛教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1978年至1988年临习书法,自学古文,兼修佛学、美学,探索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与水墨结合的表现手法。1990年书法作品《杜甫诗》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1991年中国画《大塬》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大展; 1996年中国画《黄河激流》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许仁龙画展》。1998年以后游历、考察中国的大江南北,体验各地域的文化特色,认真研读中国哲学、美学。2002年为人民大会堂接待大厅创作巨幅中国画《万里长城》。

许仁龙长期潜心研究传统,坚持到大自然中写生,淡泊名利。在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和继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教授评价许仁龙是“大师水平”。著名画家李琦教授评价许仁龙是“开派画家,给21世纪的国画坛开了一条新路”。著名画家钱绍武教授评价“许仁龙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新一代大师”。著名画家蒋采萍教授评价“许仁龙是中国重彩山水画的一面旗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6-15 13:49 , Processed in 0.0454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