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0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书画艺术与极限集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9 18: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09-12-28 19:59 编辑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的题目很有特点,是“郑板桥相关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直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新民晚报》6月15日还专门发表了两篇由高级语文教师试写的作文,读来饶有兴趣。

File0408_resize.jpg (72.66 KB, 下载次数: 45)

File0408_resize.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8:56 | 只看该作者
从郑燮的书法看中国足球

  提起郑板桥,多数人第一反应当是“难得糊涂”。确实,玑珠四字,后人见仁见智,颇启人回味。其实承载这四字的郑燮书法,何尝不令观者“糊涂”呢?隶中参行,隶中蕴楷,却又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让人道不清个中所然。难怪古人称隶书为八分,板桥却自名六分半,玄机也许就在这一分半里。

  类似还有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赵体以温润妍雅、清丽秀美著称。然而有一次面对一幅笔笔不落赵体之风的书法作品,专家却一致公认为赝品。原来赵书固自成一体,但赵孟頫其人却十分重师古,其作品浸透古意。当一幅清澈到极致的“赵体”中觅不见一丝钟繇、北海与二王时,这没有继承的赵体还是真正的赵体吗?

  两位大家的作品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在书法领域,没有学习、不讲继承,创新只能是奢谈!郑板桥在传统隶书中裁去一分半,再融入真草行楷,成就了浑然天成,别有风味的板桥体。而如果剥去了赵字中的钟、李、二王之意,也不可能有温润秀美的赵体书法本身了。可见学习与继承是创新之径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因此板桥即使自成一体,却仍承认八分中的六分半,只肯把一分半的功劳归己。此外继承与学习还不能只满足于囫囵吞枣,否则难免食古不化。必须融会贯通,才能推陈出新。就像赵孟頫的字,虽笔下有钟有李有二王,整体却个性鲜明,最终得以与欧颜柳四体并称。

  忽然想到了足球。书法与足球,一个用手,一个凭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每况愈下的中国足球,或许答案就在郑板桥的书法中!

  中国足球,心气一直颇高。别的且不论,单看联赛的名称,就早与英超接了轨。不但名称接轨,打法上也很想学一学,所以英国人霍顿一度就执掌过中国队的帅印。惜乎战绩不佳,不久即挂冠而去。再往前推,我们还派过整整一支球队去足球的王国巴西留过学呢,不过据说目前硕果仅存的李玮峰也已不能容身于中国足坛。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中国足坛最先膜拜的是来自德国的施拉普那施大爷。然而这些都已是明日黄花,据说现在我们已把眼光收回亚洲,又开始学日本、学韩国了。不过学来学去,中国足球队在国际足联的排名却如熊市里的股价,直线下跌。目标也从世界杯出线变为世界杯预赛小组出线。然而变化的是目标,不变的是同样出不了线!

  由此看来,惨不忍睹的中国足球,缺的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看似胸怀全世界,实则熊瞎子掰苞米,不肯踏踏实实下苦功。所以世界排名临近破百,实属咎由自取。连食洋不化都谈不上!幸好我们还有十年磨一剑的徐根宝和他的东亚队。甘于寂寞,蛰伏海岛一隅,潜心铸剑经年;转益多师,既学曼联管理,也学巴萨技术,终于牛刀初试,赢来了中甲赛场与全运会上的辉煌。于是我们相信,这样的球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即便如此,根宝还是出言谨慎。他知道:真正的创新远不如想象般容易,否则,古人不会对郑板桥的书法做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评价了。

  通河中学 高级教师 马俊


  “这一个”郑板桥
  郑板桥的书法,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字看似歪歪斜斜,然而作为整幅作品来看,却又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具有整体的美感。“板桥体”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自成一体,然而它却用隶书参以行楷,将各体兼收并蓄,吸收了从古代到今天书法作品的种种特点,形成了“这一个”郑板桥书法,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实际上不单单郑板桥书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是如此。文学艺术大家们,他们所创作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莎士比亚笔下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鲁迅笔下的阿Q,等等,这些艺术形象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都是杂取了种种人特点而创造出的成功的文学形象。阿Q,鲁迅自己就说是杂取了中国人的种种特点。所以个性不是独立于共性之外而是统一于共性之中的。

  于是想到了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既然是树叶,必然要具备所有树叶的共同特点。有的人有了一点成就就不可一世,顷刻飘到了天上去,你要知道你的这点成就不是你个人孤军奋斗的结果,最起码的是你吸收了前人的种种成果。没有前人栽树,你不可能凭空造出一片凉荫。小沈阳是赵本山的徒弟,虽两人的表演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但你不能说徒弟身上没有一点师傅的影子,最起码的,小沈阳身上吸取了东北二人转艺人的种种特点。同样地,周立波创造的“清口”,它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清口”,而是在继承上海几代滑稽艺人特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一个”周立波。

  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的,任何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对别人成果的继承,都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这才有了科学研究的成果。试想如果没有歌德巴赫提出的猜想,又怎么会有陈景润对这个猜想的攻破呢?

  我们强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切莫忘记,个性是从属于共性的,对于具有个性的人才固然要保护,但要注意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优点,博采众长,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像郑板桥一样的“这一个”。

  光明中学 高级教师  李新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09-6-19 19:12 编辑

极限邮友对板桥体并不陌生,郑板桥书法作品极限片成为很多邮友心仪的藏品。读了两位语文老师的作文,再来欣赏板桥的书法极限片,别有一番滋味,板桥先生的书法,可以给人广泛的精神启迪,同样也给极限集邮者以许多启迪。朋友,你看了有什么见解,请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集思广益,有助于极限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

File0407_resize.jpg (79.95 KB, 下载次数: 39)

File0407_resize.jpg

File0409_resize.jpg (82.87 KB, 下载次数: 40)

File0409_resize.jpg
4#
发表于 2009-6-19 19:43 | 只看该作者
俺总结出一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做极限片亦是如此.
5#
发表于 2009-6-19 23:53 | 只看该作者
郑板桥的书法,在书法中掺入了画兰竹的笔法,极其潇洒自然。有人评论板桥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
可以想象,郑板桥如果仅仅是书家而不是书画兼擅,是绝对创造不出“板桥体”书法的。
联系到极限集邮,大概也就是要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玩出自己的个性,玩出自己的特色吧。
6#
发表于 2009-6-20 09:50 | 只看该作者
李忠、古月二位邮友的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没有自己的特点、人云亦云,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玩极限片,首先是玩字,就是以找乐为主,不要拘泥于陈规陋俗,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偏好,只要自己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就可以了。
7#
发表于 2009-6-20 10:17 | 只看该作者
李忠、古月二位邮友的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没有自己的特点、人云亦云,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玩极限片,首先是玩字,就是以找乐为主,不要拘泥于陈规陋俗,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偏好,只要自己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就可以了 ...
王飙 发表于 2009-6-20 09:50

好!!!
继承——传扬——创新
表达美好,和谐,快乐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8#
发表于 2009-6-20 17:30 | 只看该作者
俺总结出一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做极限片亦是如此.
李忠 发表于 2009-6-19 19:43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09-12-28 20:23 编辑

6月19日发了此帖,部分邮友参与了讨论,颇受启发。同时也感到自己出的题目并没有向邮友作出交待,话没有说完,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于是继续思考、收集素材、动笔,陆陆续续磨了近两个月,才在今年第四期《极限集邮者》组稿期内完成,总算没有拖过2009年。承蒙编辑厚爱,将拙文列入了要目,考虑到有的邮友可能没有订到《极限集邮者》,现将拙文上传,作为此帖的一个续篇,也是向网友的一个完整交待。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书画艺术与极限集邮
                                                  时永良
   2009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题目可谓别具匠心,试卷列出一段关于郑板桥书法的文字,要求考生就此写一篇材料作文,不少考生有感而发,事后有老师、专家也参与写作,于是佳作迭出,精彩纷呈。
在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家中,把对人生的体验与书法实践融为一体,把个人情感意趣与书画创作实现完美结合并获得圆满成功的,能超过郑板桥者并不多见。郑板桥其人其艺的过人之处,后人归纳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
  他的“真气”势若长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每个人读到这首郑板桥自吟自书的诗时,都有一种回肠荡气、酣畅淋漓的快感,都会被他这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大气、豪气所感染。
他的“真意”情深似海。郑板桥在给同好的一首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位体察民情,勤政清廉的官员形象,活生生地站在人们面前,以致他在潍县任知府时,“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而不悔,离潍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
  他的“真趣”清新高雅。郑板桥爱竹之气节,石之忠贞,兰之高洁,松之坚韧,一辈子描画兰竹松石,犹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为最(图1)。而他最为人称道的书法,则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之变化和气势,创出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板桥行楷,在书法史上独领风骚。
  由此想到了极限集邮。窃以为,与书画同为文化活动的极限集邮领域,郑板桥的“三真”不仅与我们息息相通,而且也应该是我们继续创新前进,更上层楼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之一。
  弘扬“真气”是极限集邮的灵魂。用真气为我们自己加油鼓劲,在当前实在是太重要了。所谓“真气”,就是要树雄心立大志,有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决心和信心。面对“极限集邮已到极限”、“日薄西山”、“压缩参展”等等议论和传闻,我们不必紧张、担心、无所适从,学一学郑板桥笔下的劲松、翠竹,咬定青山,决不放松。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深深扎根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原野沃土,孜孜以求于基础集邮的丰富养料,持之以恒,不懈耕耘,不愁没有收获。我们走过的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继续这样走下去,将依然证明这一点。
讲“真气”同时还要树“正气”,有问题公平探讨,实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还应讲“和气”,理“顺气”;多“通气”,少“呕气”。队伍团结,步伐整齐,才能无往而不胜。
  注重“真意”是极限集邮的生命。任何文化活动与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人的真意注入和真情投入,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满腔热情,对研究的对象一往情深。古今中外每一部宏篇巨著和杰出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倾注真情的产物,不少甚至是耗费了作者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才告完成的。曹雪芹为揭示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耗去毕生心血写下了《红楼梦》;马克思为发现剩余价值,在伦敦大英帝国图书馆整整呆了四十年,写出了不朽名著《资本论》。
再说郑板桥,他为官时把百姓挂在心上,夜里听到风雨声就似乎听见了民间的疾苦声。他作画写字,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板桥语)。一个秋凉之日,郑板桥看到一位老太太守着一大堆扇子卖不出去而发愁,随即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画下栩栩如生的画作,并落上名款,使老太太的扇子很快卖光,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他对百姓的柴米油盐就象书画创作时对待每根竹枝、每片兰叶一样,倾注真情,悉心关照,备加呵护。由于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老百姓的一片真情,使得他的政绩有口皆碑,他的艺术深入浅出,返朴归真,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尊崇,也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也正因为如此,由他从心底吟出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才这般掷地有声,令人心悦诚服。
毫无疑问,极限集邮爱好者和极限邮集作者,也应该对作品倾注真情,对所涉及的专题的人文思想和人类创造成果,取十分慎重、严肃的态度。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邮品,尽可能深入地研究掌握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力争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的统一,做到准确、完整,力求作品外观的整洁大方。言之有据,实事求是,知道多少讲多少,宁拙勿巧,不做牵强活,不说过头话。作者的一言一行,作品的“一枝一叶”,总关乎广大观众的“情”,只有放下架子,尊重观众,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作品,才能站稳脚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崇尚“真趣”赋极限集邮以活力。真气、真意是从做事的态度、规范上讲的,如果把这两者称作“因”,那么真趣就是做事的归结点即“果”。极限集邮就是要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规范的这个“因”上,创作出富有个性、能益智怡情使人精神愉悦的真趣之“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趣味。具备了这样的真趣,极限集邮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项活动也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富有个性是有无活力的主要标志。就是要跳出“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怪圈,选择与众不同的切口,用邮品讲出你所特有的故事。当年郑板桥练书法,学遍了历代名家的各种书体,他不能满意,发觉写出来的字没有脱离前人书体的痕迹,没有个性!于是他抛弃前人书体的束缚,苦苦追寻,自创书体,终成一家。极限集邮也是如此,什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文物遗址、建设成就等等,这些极限片比比皆是,抛开收藏不说,如果大家都这样去编组邮集,让人如何看得下去?极限集邮者也必须有所取舍,从制作、收集素材开始就要确定专题的方向,潜心研究,厚积薄发。讲究个性不是搞谁也看也不懂的“怪异”、“另类”,而是独辟蹊径选素材,出人意料定题目,清新如画讲故事,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益智怡情和快乐愉悦,是任何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功能。郑板桥的书法尽管有点“怪”,然而怪得可爱,人们观赏其作品时,往往会被他看似歪歪斜斜、一拐一瘸的书写所逗乐,露出会见的微笑。请看我们熟悉的郑板桥书法扇面:“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图2)诗平白如画,似乎信手拈来,却把“雨后夕阳望江楼图”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字有大有小,有方有扁,然而由于搭配巧妙,驰张有度,把整个扇面点划得灵动有致,十分耐看。这就是他的“真趣”所在,是人人心中有,而人人手下无的杰作。如果我们的极限邮集也能做到这样既平白如画,生动耐看,又别出心裁,妙趣横生,就能人人喜欢,就是真正的“快乐集邮”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永良 于 2009-12-28 20:30 编辑

图片说明:
图1:郑板桥竹石图轴极限片,销作品馆藏地、作者诞生日邮戳;
图2:郑板桥扇面书法极限片,销作品馆藏地、作者逝世日邮戳。

图1.jpg (79.53 KB, 下载次数: 30)

图1.jpg

图2.jpg (81.67 KB, 下载次数: 35)

图2.jpg
11#
发表于 2009-12-28 2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lin 于 2009-12-28 21:03 编辑

好贴、好文章!值得一读。赞!
12#
发表于 2009-12-28 21:1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好文章!值得一读。赞!
xiaolin 发表于 2009-12-28 21:02
13#
发表于 2009-12-28 21:26 | 只看该作者
美文一篇!
14#
发表于 2009-12-30 11:28 | 只看该作者
能把郑板桥拽出来和极限集邮绑在一块,创意实在高——佩服!
15#
发表于 2009-12-30 16:09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有极限与文学想结合的好文章,这真是值得称赞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1 01:10 , Processed in 0.0721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