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郎织女的原地在太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3 19: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为什么我提出太仓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呢?关键是在于:有文献记载,织女星牵牛星降生于太仓黄姑,北宋以前就建有黄姑庙祭祀牛郎织女,而且列入名胜古迹之中。

太仓地处长江口、东海边,刘家港是历史上著名的外贸港口。《百城烟火》云:“考海运,一自南京龙江关,一自福建长乐港,一自太仓刘家港。三路入海,而太仓独盛。其法始于秦,至唐皆行之”。杜甫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凌蓬莱”。所谓“东吴”、“吴门”者,属太仓以循海道也。

古时太仓盛产粮棉,男耕女织,太仓南关的南码头,外通日本、琉球、高丽等六国,元明时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以刘家港为始发港。

刘家港水面宽阔,可容几十艘大海船并列行驶,潮汛来时,河水涌溢,潮头象钱塘江观潮一般。“半泾观潮”是太仓十景之一。民间很早就有到海外经商、捕鱼、运输的,海途遥远,来回一次需一年、二年。男的出海,女的在家翘首相望,扬子江犹如天上银河,一年一会好象每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因此牛郎织女星降生黄姑的传说,代代相传。

南宋时,家住黄姑庙所在地黄姑村(今南郊胜昔村)的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说:“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於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案《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为其声为黄姑。……祠中列二象,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今太仓),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於壁间云:

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象,今独织女存焉。”

范成大《吴郡志》第182页中,对此也有记载,并指明祠名“黄姑庙”、“旧列牛女二象”。建炎兵火即金兀术侵犯中原之事,战事平息后,(昆山)乡人认为姓范的“言之有理”,就把刘家港当作银河,把牛郎和神牛象迁到今嘉定娄塘镇娄西村,另建黄姑庙(俗称牛郎庙),面朝西;原来的黄姑庙,改为织女庙,面朝东,隔着几里宽的刘家港,遥遥相对,象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隔着银河一样。《苏州府志》、《太仓州志》和《镇洋县志》等地方志记载:“织女庙在太仓州(城)南七里黄姑塘,宋咸淳五年建,嘉定知县朱象祖重修”。

明崇祯年间张采《太仓州志》卷十五“名绩”篇中,有一条目专门记述:“黄姑村。去张泾关渡东南三里,相传牵牛织女二星降其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涌,牵牛不得渡,土人因立祠,今俗呼织女庙。庙西有水名百沸河。黄姑者、河鼓也,犹桑落反语为牵郎。宋龚宗元住村内”。

龚宗元,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宋天圣五年进士,曾任句容县令,擿伏发奸如神,官至都官员外郎。王祖畲《太仓州志》中列为人物传中第一人。龚明之是他的曾孙,性至孝,年六十始举乡贡,授高州文学,至八十致仕。也住在黄姑村。因此《中吴纪闻》中的记载翔实可信。织女庙香火鼎盛,文人墨客题词甚多,张采《太仓州志》卷十四“诗征”中就有元代王彝写的《织女庙》诗:红莲小朵金莲秋,水上芒鞋新月钩,碧日无光灵鹊死,文星堕地银云起。阴股森寒闻唾壶,神衣牵縩机声里,曲曲湖渡滟神眼,十八虚鬃神自绾,宝奁掩月袅蛛丝,天促神归神不归。

《嘉定县志》(今译本)中有《泊舟黄姑湾》(县丞李玉森):“十八湾头路,寒宵一棹横,渔灯连夜市,谯鼓动江城,薄禄青云远,羁愁白发生,不随陶令去,空有故乡情。

还有《舟过黄姑湾》(孙政弥):织女祠边江岸回,蒲帆恰受午潮催,小桃花放笑春晚,新燕子飞冲雨来。身老末输黄犊健,心闲犹恐白鸥猜,此生久作虚舟观,一任旁人挽复推。

张鹏的诗云:明月弯弯织布机,金篦划破水仙衣,黄姑昨夜河边渡,机杼无声鹊自飞。王鸣盛的诗云:绣鸭冲破飞复还,夕阳沟水响潺潺,棹歌烟里唱歌去,行尽黄姑十八湾。

因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天孙”,在织女殿的北首建造了玉皇殿,香火更加旺盛,烧香、打醮、还愿的终年不断,仅住庙的道士就有四桌二三十人(专门有三亩地道士坟,解放后曾挖到铜质的圆形“墓志铭”)。

每逢七夕举行乞巧会时,赴会者有的从水路来,泊舟在庙旁的黄姑湾(即“望娘十八湾”);有的从陆路步行来,家境富裕的乘轿子、乘黄包车、坐包车来。冈身路(就是那时的官塘大道。从太仓南门到南郊镇、经东新桥、黄姑塘(石)桥,薛家泾、新丰、南广寺、葛隆、外冈到嘉定)上络绎不绝。不仅当地的家家都到,太仓各乡、昆山、嘉定等地也有不少香客,六亩大的庙场上,银杏树下有小热昏、卖拳头、猢狲出把戏、张西洋镜的;有卖酒菜、馄饨、汽水、海棠糕、煎臭豆腐等小吃的,还有卖衣服、卖玩具的;当然还有卖香烛、元宝、钱粮等迷信用品的。烧香的加上买东西、看热闹的,约一千余人。

七夕乞巧会,群众一般叫香汛,庙里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由堂名鼓手班子吹打开启,然后斋筵、祭祀,多数人都要买了香烛到神象前拜祭祈祷。《中吴纪闻》云:“祈祷之间,灵迹甚著”。祈祷什么呢?平时来祈祷的,有病的求仙方、仙丹、仙水;有事的问吉凶祸福;元明海运、漕运繁盛时期,不少人来此祈祷出海平安;还有附近人家死了人,一定要来报丧。烧香解钱粮,以免到阴间受苦。当地人对织女很敬重,把她奉为“女土地”。七夕祈祷的特殊内容就是众多少男少女,公开的都要祈求心灵手巧,在神像前还要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配得佳偶,白首偕老。情人们双双对对来此跪拜,山盟海誓,永结同心。

南郊织女庙的香火鼎盛,每年七夕,象过“情人节”,庙里庙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织女庙挤不下,南郊地区的黄道婆庵、南草庵、北草庵、西草庵、徐家庙……等庵庙里也热闹起来,连昆山蓬阆镇南面的观音堂也有人误当织女庙了。

太平天国时期,玉皇殿遭焚毁,驻庙道士星散。解放初期还有一定香火,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产集体化以后,随着科学普及,香火渐衰。到1958年大跃进时,织女庙全部拆光,材料移建八里庙电灌站了。庙址上改建成水产队的宿舍,庙场上二棵大的银杏树也在1962年因雷劈坌掉,现在只剩下一棵较小的。

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政策逐步落实,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要求重建“黄姑庙”、“织女庙”的呼声日益高涨,值得各方面关注。

黄姑庙原属昆山。建炎兵火后,南宋初分成黄姑庙(牛郎庙)和织女庙,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立嘉定县,两庙都在嘉定。明弘冶十年建立太仓州时,织女庙划归太仓。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19:09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7-14 01:3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得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15 23:18 , Processed in 0.0518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