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0-10-15 09:40 编辑
宁波乞丐“犀利哥”是这段时间最火的网络红人。昨日有媒体报道,宁波有关部门正准备采取措施,对“犀利哥”进行救助。
乞丐,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南京的历史上,截至新中国成立,哪朝哪代都少不了乞丐的身影。民国时期,南京城里更是有一处乞丐的“圣地”——东水关三十三洞天。
洞天里的“神仙生活”
南京人又称东水关为东关头。东关头上的三十三券“偃月洞”,是用青砖砌成无梁柱拱券式的顶部。这些洞在清朝和民国时还号称“三十三洞天”。之所以被称为“三十三洞天”,一来是形容这些矗立在水关中的藏兵洞像传说中的仙人洞一样雄伟壮观,二是这些用明城砖砌筑成的藏兵洞,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没有风吹日晒,雨雪冰冻之苦,住在洞里的人就像神仙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三十三洞天”虽然被世人叫做“洞天”,不过在旧社会,主要就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叫花子”们(乞丐)栖息的地方。“叫花子”主要是指那些在外流浪以乞讨为生的人。其“叫花”,二字恐怕来源于佛家弟子在外化缘的意思,即由“叫化”的字音演变而来。
由于东关头下层的洞只用来通水,真正能住人的,只有中上层的22个洞。没想到,就是这些众多的藏兵洞,日后竟成为旧社会的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这些藏兵洞最后成了南京城丐帮的老巢。按每洞面积约20平方米能住十人计算,那么聚集在22个洞内的乞丐人数至少在百人以上。
东水关上“三十三洞天”成为南京著名的“丐帮”据点,大概是从清朝开始形成的。至于乞丐们为什么会选择东水关的藏兵洞作为据点,恐怕是由于东水关的位置比较好,它离夫子庙商业街的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也就是“市口”比较好。同时,当年这一带又相对比较偏僻,出口比较多,便于乞丐们乞讨时进出。
这些占洞而居的乞丐们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帮派团伙,各自划地而居。一些先来,而能结成党羽者就成了这群乞丐的头领,自封为“花子头”。后来凡在夫子庙、三山街一带行乞的外来乞丐,必先拜望“花子头”并且献上“孝敬”才能立足。
三年花子头,胜做七品官
旧日,南京乞丐中曾有“三年花子头,胜做七品官”的说法。这是说这些乞丐们已经习惯了浪荡逍遥的生活,既能不劳而获而又无拘无束,自然胜过当官了。当年,南京一位著名老报人杨心佛先生在所著的《金陵十记》中记载,东水关的“花子头”在当地势力很大,他们每天指使其徒子徒孙们四处乞讨。遇有人家婚丧喜庆,或商店开张发利市的日子,则派出五花八门的乞讨队伍连续进行骚扰,强行讹诈。这些乞丐团伙往往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成为当地的一霸。
“花子头”享受的“待遇”确实很高。他拥有很多“特权”,恐怕比一般人都滋润:比如居住特权,其他底层的叫花子是十几个人挤一间东水关的藏兵洞,而“花子头”则一人能独居一室或者二、三室;再如,“花子头”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他可以同时拥有几个老婆;“花子头”还有坐享其成的“特权”,他不必外出辛苦乞讨,可以坐在洞中,遥控指挥下层的乞丐们乞讨,甚至向城内的商人强索“保护费”;另外,每天其他花子们所讨来的钱财,物品,都必须全部上缴给“花子头”来分配处理。
在帮中,如有人私藏财物,被查出后将受到“丐帮”帮规的严厉惩罚,一顿毒打,恐怕是最轻的处罚。严重时,违规者的小命都会不保。如此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三十三洞天”也只是少数人的“洞天”。
“洞天”曾“立于不败”
据说,当年的南京人要想一览东水关三十三洞天的景观,都不敢轻易地单人前往。不但外地游客,甚至是当地人也都必须结队同行,才能避免这些“恶丐”的纠缠和明讨暗抢。
民国时,有鉴于丐帮“花子头”们的劣行激起了民愤,同时也为了维护民国首都南京的形象,南京市政当局也曾多次下令清理藏兵洞里的丐帮团伙,但每次都是执法部门一来,花子们往往一哄而散。而执法队前脚刚走,花子们又复归其位。原来,这些“花子头”们也学会了使用“外交公关”手段。他们把非法敛来的钱财,用来收买笼络无赖军警和地痞流氓就能提前得到消息。所以他们才能在南京这座民国都城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南京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东关头上的丐帮团伙才作鸟兽散,“洞天”的日子才宣告结束。 |
-
a.jpg
(55.74 KB, 下载次数: 31)
-
b.jpg
(54.67 KB, 下载次数: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