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1-7-26 16:00 编辑
长寿寺的前身,是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建的长寿庵,在今天的长寿东路荔湾分局北面一带,占地面积8亩。
清康照年间,大汕和尚在平南王的支持下,当上了长寿庵的住持。他首先将庵名改为长寿寺,并且在里面大兴土木,广种奇花异卉。寺地比前扩大,寺内有离六堂、怀古楼、绘空轩、半帆亭等,又
凿大池,环种花木,池水可流经顺毋桥而出珠江。自此,长寿寺声名日益远播,名列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当时名流如吴伟业、陈其年、万红友、王士祯等均与他诗文唱酬,声势日盛。
后来,大汕和尚因所著《海外纪事》招来横祸,被投入狱,杖押送返原籍,死于路上,长寿寺也从此一蹶不振。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设官局于长寿寺,严令外商缴烟具结,收内地烟膏、烟具。
咸丰十年(1860),劳崇光(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曾于长寿寺设局,补刻《皇清经解》。后人建补经堂于殿侧以志之,镌劳崇光像于东壁。
同治元年(1862),劳崇光倡建药师殿于长寿寺西偏,寺僧宝树蒇其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寺产入官,并拆毁寺庙,将地产拍卖。原地被改建为乐善戏院、自来水塔、西关巡警第六分局及铺户,得值六十万,拨为两广师范学费。 |
-
a.jpg
(34.79 KB, 下载次数: 12)
-
b.jpg
(129.18 KB, 下载次数: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