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iongmao3 于 2011-10-29 07:54 编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它时自己是几岁,大约我这个年代的人即使未曾亲临,但若问起上句也定能接起下句来。
苏杭的印象已经是20多年前,记不清游览的细节只记得第一次随父亲出门的喜悦。
有人说收藏明信片就是收藏历史,我很认同这样的话,每一枚明信片背后都应该会有一段历史会有一个故事。
获得这两枚片,仅仅因为儿时回忆的情结作祟,并没有意识到在它们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物......
a)苏州城外旧寒山寺(The old Hansan temple,Soshu)
b)苏州城外新筑中之寒山寺(The new Hansan temple,Soshu)
仔细对比两片,虽然取景角度略有差别,但还是能看到彼此多出来的不同建筑,那么多出来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呢?而这两枚片又是出版于什么年代呢?
虽然不是苏州人,长大后也未再到过苏州,好在还有网络,还有百度大神......
◆---《苏州旧影》图片资料---
照片1)、寒山寺 清末 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子曾居此,故名。历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发起重建,略具规模。
照片2)、寒山寺 清宣统年间巡抚程德全募修扩建,入门有御碑亭,镌清帝诗。假山亭台幽雅曲折,日久荒秽不治。20世纪30年代有屋40间,抗战时期,高冠吾倡修藏经楼,后寺被日军占为物资仓库。至解放时杂草满径,无一僧人,枫江楼成为瓦砾堆。
-------------------------------------------------------------
对比明信片a)和照片1) 虽角度略有倾斜,但山门、寺名、右侧高出院墙的阁楼、院墙布局完全一致,包括山门后侧的那颗树,所以明信片a)应当是1906年陈夔龙重建后,1910年程德全重建前寒山寺的景象无疑。
据记载,宣统二年(1910)程德全巡抚江苏,莅任不久,偕同布政使陆钟琦等,在其前任陈夔龙修复寒山寺基础上"拓而新之,重修大殿,前为御碑亭。按程绘'寒山寺内图景','御碑亭'位在山门外,后有楼三楹,可以眺远"。 照片2)相比照片1)左侧多出的御碑亭和右侧多出的大殿充分印证了这段记载。
而明信片b)相对 照片2) 虽取景位置不同,没有包含御碑亭,但同样的大殿,同样的建筑样式(同样的屋脊,与现代又有差异),均可判断出同为程德全重修(时)后的景象。而且从建筑工人未拆除的工棚以及仍在工作的工人,更显露出 明信片b)景象的年代还要早于 照片2),应如其标题所述为新建中的某个时间点的情景。
根据《日本明信片发行年代参考》,这2片背格分线在1/3处,那么大体上印刷发行年代就应当就落在1907-1918年间。
从明信片背后手书可以看到,虽未实寄,但已经书写了收件人姓名和落款,另外同批片上都书写有 “1.7.2”字样,如果是编号那么应当是有递增变化的,因此我怀疑是书写的日期,而日期中的 “1”应当是指“大正1年”即1912年。
另有记载“辛亥(1911)之夏,工既毕,程德全特以专车迎接各国驻沪领事,冠裳高会,极一时之盛”,因此我更倾向于此片发行于1911年竣工盛会之后,或有纪念意义。而最初拥有者则购于1911年夏至1912年7月之间。
以上推断仅依据所能查到的网络资料而来,多为揣测,不知苏州的诸位师友是否有相同的片,是否有熟知这段历史的,能否帮忙考证下推断的结果。
另外《苏州城外新筑中之寒山寺》片右侧显示一半的不知为何建筑,还现存否?4张图片都有的院墙之后的六角亭又是何建筑?另外远处高出屋檐的六角形亭阁是否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
烦请苏州诸位师友解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