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桥,原名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民国三年重修,改名虹桥。桥有2墩3孔,是用本地红条石砌成的石拱桥。桥墩呈船形,不仅美观大方,且能减轻和分解流水冲力。原桥面两侧各建有12间吊脚楼木板房,开设饮食、百货店铺,中间为2米宽人行长廊。廊上方建有屋顶,行走廊中,可闻风吹雨刷之声,但风雨不进,故又称风雨楼。
1955年修吉首至凤凰县城公路时,将桥上建筑物拆除,修成公路桥。1999年底,广东中人集团出资,历时一年,修复了虹桥风雨楼,桥两边仍作为店铺,专卖文化旅游用品,楼上陈列了国内众多名人杰士的书法雕刻作品,供游人品评欣赏。一走进风雨楼,会使人得到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因此,人们又习惯把风雨楼称虹桥艺术楼。
虹桥风雨楼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登上此楼,能尽情浏览虹桥两边的美丽风光,是观光凤凰必去的一处胜景。
< >
※ 北门城楼本名“壁辉门”,因位于古城北面,俗称北门城楼。
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古城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筸参将驻防于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个大门,各覆以楼。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筸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
北门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精钻细琢,做工考究。城门呈一半月拱,两扇大门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 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壁辉门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门外三五米便是滚滚沱江,城楼的峻伟,大河的犷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势。这气势为影视名家所推崇,已有《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边城》、《血鼓》等数十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 >
沱江古街是一条宽3米,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接修饱灌灰路的的古城主街道。自道门口往西,经十字街、中正街、西正街、回龙阁、营哨冲、陡山喇、接官亭、沈从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长3000余米。此街形成于元明时期,现存的是清式格局。凤凰古城以这条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 建国前,这是县城最繁荣的商业街,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往返其间,叫卖叫买之声不绝于耳。建国后,凤凰至铜仁公路通车,一些大商场大宾馆迁址公路边,古街店铺多改为民居,略显冷落。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将东正街段辟为工艺品一条街,许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店铺又挂牌开业。工艺品店铺内,古代、现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选购者络绎不绝。红砂石板路上常见三三两两的金发碧眼外国人,或欣赏选购民族工艺品,或探讨古街的民族文化底蕴。古街又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8 21:43: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