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心第一境——蛟矶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 15: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1-1-11 15:49 编辑

传说中的蛟矶庙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9岁的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49岁的刘备。虽然这其中包含着太多的政治意味,虽然这桩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但这段英雄美人的故事却一直为人
津津乐道,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衍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
      先说孙夫人投江:民间关于孙夫人投江有许多传说,九江、芜湖、南京、镇江等地均有孙夫人投江传说的遗迹,还为其建有不少祠庙,但魂归蛟矶则没有二说。在《三国演义》孙夫人投江之外,有这样的传说:孙夫人的尸体逆水西行,要到蜀国去寻找刘备。尸体漂浮到蛟矶,被当地居民捞起,依然面目如生。人们崇敬她的贞节,在矶上筑台建庙藏其棺椁。又因为孙夫人一心向往蜀汉,龙神见其忠烈,按上天旨意,让她分管万里大江。所以虽然蛟矶一带的长江风浪很大,过江之船时有侧翻,但只要经过时给孙夫人上一炷香,即可得到保佑,所以孙夫人后来又被称为“灵泽夫人”。
      公元1363年,朱元璋率领以巢湖水师为班底的水师西征,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据说朱元璋水师失利,正在危急之时,原巢湖水师人马大呼灵泽夫人快快显灵。话音刚落,灵泽夫人挥舞衣袖唤风,把陈友谅的战舰一一打翻。朱元璋班师回朝路过蛟矶,亲自向灵泽夫人致谢,赐红缎披肩、滚龙袍各一件,并拨巨资扩建,使蛟矶庙规模发展到九十九间半。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朱元璋为数不多的诗歌却有一首《题蛟矶庙》却是真的。全诗如下:“龙章凤驾出皇都,蛟矶烟锁在芜湖。千林红叶秋来扫,万里江山一样模。荡荡长江俱左右,明明日月照东吴。梅花才报春消息,瑞气纷纷到处敷”。另外,传说朱元璋还让受伤的王姓将军一家三代留守蛟矶似乎也不为假,因为现在的蛟矶村附近,有大王村和小王村两个姓王的村落呢。
      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谒庙。因见娘娘貌美,想入非非,睡于娘娘床上。娘娘神灵大怒,即刻摧动风雨雷电,矶下的风声、浪声、雨声、雷声似乎要把石矶吞没。乾隆皇帝知道这是孙夫人在责怪他无礼,慌忙跪倒叩头,高呼:“你乃前朝的国母,我是今朝的君王,儿睡母床又有何妨?”话音刚落,只见风停雨住,月朗星稀。乾隆有感于孙夫人的宽容,出示黄绫一块,大书了“灵泽”二字留赠蛟矶庙。
      关于蛟矶还另有传说,即矶下有个石洞,洞中有蛟,非常凶猛,所以命名它为蛟矶。明朝陈耀文所著《天中记》记载:“蛟,毛蛟也,似蛇四足,能害人。此矶有蛟,故而得名蛟矶”。1557年芜湖关道周士佐作《蛟矶碑记》,其中提到:“舟行人云:(蛟矶)山之西,江深处有四十丈,戊申(1548年)秋,有黑龙见其处,水暴涨二三丈许,忽涸见底,疑即蛟也,然不为害”。蛟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难以说清。现在,还有不少探险者在蛟矶一带的长江中寻找蛟的踪影呢!

硝烟中的蛟矶庙
      蛟矶作为长江中的岛屿,军事价值十分重要,这使得蛟矶庙多次被战火毁于一旦。
      三国时期,魏吴在蛟矶北的濡须口交战。当时,无为东乡二坝、汤沟、陡沟、福渡、白茆一带都是长江水道,丰水期东吴势强,枯水期魏国势强。没有史料能说明魏国曾占领过蛟矶,不过相传蛟矶北二公里的二坝镇中路行政村中路小学附近,当时建有东吴的军营,还有谯楼,用来望和敲钟打更。很明显,这时的蛟矶是东吴的势力范围。
      唐代黄巢起兵造反,蛟矶上的水心禅院遭劫火,付之一炬。
      宋代蛟矶上建成宁渊观,并存有黄庭坚手书的“蛟矶”二字。但所有建筑在元初毁于兵火。
      明初,朱元璋的水师出裕溪河,曾在蛟矶一带巡游,并渡江进攻牛渚的元军;后经蛟矶,逆水而上出击陈友谅,并取得胜利。
      清军南下江南,在无为江段的板子矶一带与南明的黄得功部展开激战,蛟矶未受到波及,明代建成的灵泽夫人祠等建筑得以保存。
      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芜湖。从此,太平军与清军及湘军、淮军在长江沿线展开了十年之久的拉距战,蛟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陈玉成部将石国宗将所有祠宇“一炬而灰,望之而空存瓦砾”。(杨荣炳《监修灵泽夫人祠记》)
      1866年,太平天国被剿灭。清军水师将领、安徽巡抚彭玉麟驻军裕溪口,他捐款重修蛟矶庙。李鸿章去世后,又在蛟矶上建“李文忠公祠”。
      民国初,蛟矶庙建筑保存完好。主体建筑灵泽宝殿楼高三层,飞檐翘角。大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正间供奉灵泽夫人塑像;殿后寝宫,内设龙床凤衾,罗帐玉枕。两侧厢房各有八角亭一座,匾额东为“思亲”,西为“望帝”。但是,1938年日寇为镇压人民的反抗,一场战火又把蛟矶庙烧为平地。
      1949年初,从淮海战役中溃逃的国民党军第20军136师一个加强连驻守蛟矶。当年4月7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25军一部从蛟矶庙和中路之间直插二坝,被驻守蛟矶庙的敌人发现,企图突围。解放军调头迎敌,经过一周血战,全歼蛟矶山守敌,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扫清障碍。4月20日晚,人民解放军25军渡江突击团在蛟矶庙附近的姚王庙至大套沟一带登船向江南进攻,突破长江天堑。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到蛟矶“破四旧”,他们推倒“长江第一境”的石匾,砸毁孙夫人塑像和其他佛像。蛟矶庙如同又遭受一场战火的洗劫。

现在的蛟矶庙
      打开无为县二坝镇政府网站,可以看到关于蛟矶庙的介绍:“孙夫人庙位于无为县蛟矶山,又称蛟矶庙。蛟矶山是座从江边凸向江心的矶山,临江而立,与芜湖隔江相望,三面皆水,崖壁如削,终日为云烟水雾所缭绕。据说古代它孤立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才渐次与岸陆相连。史书上称蛟矶为“江心第一境”。远望“万顷波光镜面开,穹隆鳌背临楼台”,近看“钟鼓乱鸣矶石浪,帆樯平掠荻芦风”,仿佛是一幅淋漓酣畅的水墨画”。现状少作说明,昭示它正陷入窘境。
      上世纪90年代,庙址上建有蛟矶小学,蛟矶庙大殿、灵泽夫人塑像以及碑刻全无。1995年,二坝镇政府把蛟矶小学迁走。一个叫弥松的和尚在木棍支撑、草绳绑扎的寮房住下,托钵化缘,建起蛟矶庙大殿。之后,他一面给人治病,一面打听庙内流失的文物下落,买下被村民用来砌院墙的“灵泽夫人祠”石碑和被人建在小桥中的“江中第一境”的匾石。
      现在,蛟矶的圈石墩虽在,但九亩七分地的蛟矶已被附近民房占去大半,只有明代灵泽夫人祠遗存汉白玉的“灵泽夫人祠”石碑靠在墙边,一对表情沉郁的石狮立在墩下,而汉白玉“江心第一境”已经断裂,其中的“境”字只剩一半,被摆放在地上。远望蛟矶,史书中“高耸入云”的蛟矶庙陷在村民的高楼中,被荒草掩映。那些乘船、坐车来此的游者,看到蛟矶庙如此颓境,大多乘兴而来,失望而去。如今,沿江旅游开发如火如荼,与蛟矶处于同一档次的镇江金山、马鞍山采石矶声名震天,连繁昌县都在上游的板子矶搞旅游开发,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重建蛟矶人文景观的必要。

a.jpg (53.45 KB, 下载次数: 33)

a.jpg

b.jpg (27.62 KB, 下载次数: 27)

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8 15:36 , Processed in 0.0481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