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见参展人——与参展人之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8 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洪熙 于 2012-5-8 16:59 编辑

《面见参展人——与参展人之讨论》
           
      评审员在展框前与参展人讨论其展集,是每次邮展各项正式活动中重要的项目之一。通常在颁奖晚会结束后隔天,或在邮展正式当天早上举行。邮展的评审员,由各组的组长(Team  Leadaer )带领,齐集在各类别的展区,等待参展人前来会面,针对其展集做相互的讨论。
      负责向参展人或其代表(经常是该展集所属国家或地区的征集员),作说明的评审员会把该展集各细项的分数告知参展人,也会把展集在各细项的得分理由详细的向参展人说明,并把整部展集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可以进步的方式明确的指出来让参展人参考。当然评审员也会聆听参展人对其展集的说明与对得分的意见,让自己可以同时对展集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参展人而言,评审员的意见是至为重要的,也是至为宝贵的。展集的制作,往往会受到参展展着 者主观的意识所左右,而忽略FIP规范竞赛展集制作的各种要求。评审员是熟悉这些指导规范的,他所给出的意见当能让展集做 更做得完整、清楚、流畅、美观的呈现,让展集能有所改进,在下次的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高的荣誉。
      评审员常称“Critics at Frame(国际评审员现场点评邮集 )”是头痛的事情,因为不知道会有那些参展人或其代表来挑战评审团队所给的成绩。“头痛事情”其实是句玩笑话,绝大部份的评审员对展集的评定结果是有信心的,认为是经得起考验与挑战的。各竞赛类别的评审小组在评分时,通常会由组长引导同组的各评审员针对展集的细项做评审,相互讨论并交换意见,最后取得对展集 成绩的共识。各组评审结果初步完成后,会公布在评审室中公开给所有评审团的成员看,并且有一定的机制及充分的时间来接纳其它组别评审或评审主席团的意见,对某些展集做再次的评审或对成绩做必要的调整。一直到评审团会议对所有参展者的成绩都取得共识时,才会将评审的结果提交邮展组委会作为颁奖的依据,并对外公布之。在评审内部作业中,即使对1 分或2分的争议,评审们都会回到展框前面,去做再次的评审,以尽量让所有参展的邮集得到其应有的成绩。参展人如果能了解到评审小组及评审团是以如此慎重的态度、严谨的程序来评定每一部邮集时,当展集成缋不如自己预期的状况发生时,应当可以更加心平气和的接受。
      面见参展人的活动通常会在带点严肃但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不过也会有例外的状况。有时候评审员会碰到对评分结果大有意见的参展人或其代表,在评审员对其展集做出评论后,参展人仍然不表认同,此时评审员应请求该组的组长及其他同组的评审共同来面对协助处理,如果参展者对说明的结果仍不愿接受,则评审小组应请评审主席团的成员来现场处理。总之应让参展者对评审的结果能够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知道为什么评审们会给这个分数。
      评审面见参展人时,一般参展人或其代表最常问的题目是“这部邮集要如何改进?”非常温和与客气的提问。很少碰到但多少总会碰到的问题是“这部邮集为何只得这个分数?”带有点质问的口气。不论参展人提问的态度如何,评审员都要心平气和,以诚恳的态度对参展人说明。回答问题当然需要一些技巧,但最好不要闪避问题,不要仅做空泛的回答,比方说仅回答展集的treatment(处理)不好,珍罕性不足……等等。评审员所做的回答要让参展人能真正从其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个人认为评审员最好能利用参展人展页的内容来举例说明评审的观点及可以改进的方式。比方说在展页中有那些与主题不符合之材料,缺少什么重要的邮品,有太多重复的邮品,普通材料太多占用宝贵的展页空间而较困难的材料太少,有明确的集邮品,有一些品相不好的邮品,邮品的包装不佳,展页说明太多或不足……等等。让参展人明确知道问题所在,在下次能有所改进。评审员也可以找一部得分比较高类似的展品,请参展人欣赏比较,看看别人的邮集好在什么地方。评审员若能善用举例或比较来做说明,参展人会比较容易接受评审的意见。
      有些比较现代的展集,制作的很好,但获得的奖次也许并不高,整个展集能改进的地方也不多。评审员要面对这些邮集的参展人时,通常只能多给予鼓励与安慰。评审可以就展集的重要性、珍罕性及困难度(包括收集与研究)和方面来比较说明,让参展人明白他的邮集,能拿到目前奖次已经是同类展品中有佼佼者,非常难能可贵了。如果附近有一部得到同级奖项或更低分数,但困难度、珍罕度都很大的古典邮集,评审员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下,让参展人觉得心情舒坦一点。
“Critics at Frame(国际评审员点评邮集现场点评邮集 )”是邮展评审员应尽的责任,同时也是参展人应有的权利。对于这一个在邮展中压轴的重要活动,不论是评审或是送展人或是征集员。都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与作为:
      对参展都而言。评审所给的评论是宝贵的,要仔细听,并且以虚心的态度来接受。参展人应尽量把握机会去参加评审员面见参展人的活动,如果自己无法参加,也务必要请本国的征集员去参加,向评审员请益,把评审意见带回来参考。真有必要时,请本国的评审员或其它参展人去向评审员请教也可以。
      对征集员而言,把带去的每部邮集评审员所给的细项分数,以及Critics(评论)之内容带回去交给参展人是应尽的责任之一。如此作为可以让本国的参展人有进步的机会。本国的展集在下次竞赛中可以获得更佳成绩,也是征集员的荣耀。
      对评审员而言,面对参展者的询问,要诚心诚意尽可能去回答,给予的意见要精辟,要真正对参展者的邮集改善有帮助。不论该展集成绩如何,评审员绝对不可以用带有轻蔑式的语气对参展邮集做批评,而是要用温和亲切的态度,给予参展人重要的改进意见,并同时给予鼓励,请参展人有信心再次参展,争取更好的成绩。每一部展集对参展者而言,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都花了许多金钱及心血来制作,都值得评审员夸奖与鼓励。
      为了顺利完成“面见参展人”与参展人面对面”的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更多的参展人提供服务,评审员应养成做“Written Critics(书面评论)”的习惯,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员应以书面记录下 小小组成员对每一个展集,每一个评分细项的共同看法以及该展集有那些明显的优点(加分项目)以及那些明显的缺点(减分项目),有什么项次是需要再改善的……等等。这个记录在面见参展人时,可以作为基本资料来使用。尤其在展集数量很多时,可以迅速的帮助评审员回想起评审时的看法,也可以很精确的告知参展人展集的重点何在。
      笔者数次参加FIAP及FIP的邮展,不论是担任见习评审或是正式的评审员,发觉每次在“Critics at Frame(现场点评邮集)”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中,几乎每次都被参展人占满,除了感觉时间有些不足外,也从参展人殷切的期盼中感受到身为评审员的责任。
最后,个人相信积极热情的参与“面见参展人 ” 活动是评审员累积经验,提高累结评审员 、“面见参展人 ”应对技巧的最好方法,也是善尽评审员责任的应做之事。

【摘自2011年10月第33期《FIAP NEWS》(亚洲集邮联合会会刊),作者台湾中华集邮协会会长、FIP评审员陈友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6:51 | 只看该作者

RE: 《面见参展人——与参展人之讨论》



3#
发表于 2012-5-9 21:20 | 只看该作者
国展或下一级邮展也如法炮制,人性化的氛围更得以体现。
在有限的时间内,评审员为参展人提供服务,偶这旁人见了也甚感温馨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吴洪熙 于 2012-5-10 00:01 编辑

发此贴的目的是希望有个比对:
文章作者、台湾的国际评审员说评审员应该“负责向参展人或其代表(经常是该展集所属国家或地区的征集员)作说明,评审员会把该展集各细项的分数告知参展人,也会把展集在各细项的得分理由详细的向参展人说明,并把整部展集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可以进步的方式明确的指出来让参展人参考”,。。。。。

而有邮友却认为“一个邮展上的事情,是不可能让评委会来解释什么的,没有那必要,有些问题是会反馈给国家征集员的,我们也无需了解知道的那么多那么细”。
5#
发表于 2012-5-10 0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ipin33 于 2012-5-10 13:04 编辑

“會見評審”或稱“面見參展人”是郵展中重要的必設項目,我沒有參觀過在大陸舉辦的國際郵展,特別是這次無錫亞展。故不悉大陸的參展者是否都知道郵展有此項目?
有沒有人能描述一下,三部極限郵集“面見參展人”的經過?
“面見參展人”通常安排在郵展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天的固定項目。
說明一下:“面見參展人”顧名思義是指“參展人”而言,評審是毋須對“參展人”以外的人去解釋他的評分理由與根據,“參展人”如不在現場,“徵集員”是唯一可代表“參展人”現場聆聽,然後轉知“參展人”。因此“面見參展人”也是徵集員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6#
发表于 2012-5-10 10:0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感谢吴秘。。。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參展人”如不在現場,“評審員”是唯一可代表“參展人”現場聆聽,然後轉知“參展人”。

此处“评审员”是否应该是“征集员”?
8#
发表于 2012-5-10 13:03 | 只看该作者
“參展人”如不在現場,“評審員”是唯一可代表“參展人”現場聆聽,然後轉知“參展人”。

此处“评审员”是否应该是“征集员”?
吴洪熙 发表于 2012-5-10 10:33

抱歉!是我的筆誤。正確應是“征集员”
問題是,有的徵集員並不懂極限,因此透過他的轉述,收穫有限,頂多拿到細部分數而已,收效不大。
因此在國內舉辦的世展或亞展,參展人務必珍惜此“面見參展人”之機會。
但話又說回來,碰到類似陳XX的評審,不見也罷!
9#
发表于 2012-5-1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国展或下一级邮展也如法炮制,人性化的氛围更得以体现。
在有限的时间内,评审员为参展人提供服务,偶这旁人见了也甚感温馨呢。
李继烈 发表于 2012-5-9 21:20


2008年南昌国展和2010年杭州国展,都有安排评审员为参展者讲解邮集。杭州邮展更安排了2个半天时间由评审员面见作者。
评审员在展框前面见作者,已是现在国家级邮展中评审员的工作之一。
10#
发表于 2012-5-10 18:2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南昌国展和2010年杭州国展,都有安排评审员为参展者讲解邮集。杭州邮展更安排了2个半天时间由评审员面见作者。
评审员在展框前面见作者,已是现在国家级邮展中评审员的工作之一。
李宏 发表于 2012-5-10 17:22

臺灣也如此。
所以評審絕不是簡單的工作,十部郵集參展,每位只求他自己的郵集發揮研究所長報名即可,但評審必須理解全部郵集,才能評出公正的分數。
但打混亂給分的評審有沒存在?當然有!
事實為例:個人去年為文批評2010印度世展,10部參展郵集,分別獲得的分數為80分、76分、75分、75分、70分、70分、65分、65分、60分、60分,天下哪有如此整數分數排列的巧合結果?分明是打混評分,評審員之一正是陳為樂先生。
這種評分不客氣來講,在座各位只要對郵集稍有涉獵編組經驗,能欣賞區分任何兩部郵集高下之別者,都可以勝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9 04:06 , Processed in 0.0551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