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
(虎丘塔)</P>< >
(青砖“褪色”成红砖) </P>< >
(红砖上刻有“弥陀塔”)</P>< > 稍微了解点建筑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我国,民国以前的建筑所用的砖瓦基本都是青砖,红砖是民国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的。但一些细心的人发现,公元961年建成的虎丘塔上,却镶嵌着数以 千计的红砖。此间缘由,顿成谜团。
作为白发苏州的标志和象征,虎丘塔堪称苏州现存地面古建筑中的头号“老寿星”。可是,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整座虎丘塔的塔身基本都是用青砖铺砌的,但在宝塔的各个层面上,都有红砖混砌其中。特别是五、六、七层的东南面,都镶嵌着五到八排红砖,每排在一二十块不等,铺砌十分整齐。粗粗一数,红砖的总量超过一千块。而我国的古建筑一贯都选用青砖,红砖在苏州大量使用的时间还不足百年,虎丘塔上为何搀杂了如此多的红砖呢?这里有什么讲究吗?
当人们向导游提出以上问题时,没有一位导游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查看虎丘塔的老照片,因为都是黑白的,也看不出上面的砖块是青是红。要找修过宝塔的人了解情况也不容易,因为最近一次修补塔身是1956年,假设当年的修塔工30岁,现在也要80多岁了,他们是否还健在呢?即使健在,人又在哪里呢?至于再往前推的修塔过程就更难查考了。
试图解谜的我们,近日采访了不少专家。专家们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答案各式各样,听听都有道理,却都难有定论。这里,我们一起端出来请教读者,也许对此,你又会有别样的见解。
观点一:1956年修塔用了新材料
80多岁的副研究员、原市区文保所副所长钱正率先大胆发言:这些红砖可能是1956年修塔时加上去的。这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进入文物系统工作的老专家,当年曾看过不少虎丘塔维修的资料,也曾听参与修塔的谢老(谢孝思)、王言(已故)等“老法师”多次讲述修塔的情况,对虎丘塔的情况可谓知根知底。
钱正说,现存的虎丘塔历史上曾七次遭遇兵火,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塔刹、腰檐、平座全部被烧毁或损坏,到解放时,虎丘塔已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党和政府对虎丘塔十分重视,1956年拨款10多万元用于修塔,经过铺设楼面,补砖喷浆,全面加固,开裂的塔身重新恢复为一个整体。1981年到1986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虎丘塔塔基又得到了加固。
钱正坦言,尽管谢老等人没有说过修塔时使用红砖的情况,但他觉得,那些红砖应该就是1956年修塔时加上去的,因为当时补了不少砖,同时,当时红砖已大量使用。而文物修复要求“修旧如旧”,主要是指造型、结构而言的,对所用材料并没有太多限制,也就是说,使用红砖这种新材料未尝不可。况且,当时物资紧张,要买质量好、价格贵的青砖恐怕不容易。
观点二:七次兵火烧红了塔砖
“1956年修塔时使用新材料?这不可能!不可能!”市区文保所虎丘塔管理部主任邬志毅等人一听这样的猜测,连连摇头,说,毕竟“修旧如旧”是修复文物古迹最基本的常识和要求,尽管1956年修塔时物资比较紧张,但那时候社会上废弃的青砖还是很多的,征集一下并不是什么难事,干吗非得用质量相对较差的红砖呢?
烧过三眼灶的原虎丘村书记谢志新听了邬志毅等人的一席话,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些红砖会不会是被大火“还红”的青砖呢?他说,以前农村都有三眼灶,都是用青砖砌的,经过反复的火烧,灶膛里的青砖就“还红”成了红砖,许多烧过灶头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既然虎丘塔历史上曾七次遭遇兵火,那么,塔身上的青砖完全有可能被烧红。
但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顾问何介利找到的烧窑专家认为,如果那些红砖是由青砖“还红”的,那么,从红砖到青砖,颜色应该是逐渐过渡的,即应该呈现“青砖、半青半红砖、红砖”的排列顺序,但虎丘塔上的红砖和青砖,界限却截然分明,这又怎么解释呢?
观点三:青砖没烧透,褪色成红砖?
正在大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时候,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顾问何介利又根据塔上有些青砖“外青内红”等现象认为:是青砖没烧透,结果褪色成了红砖。
持这一意见的人沿虎丘塔底层走了一圈,果然在南侧的外墙上看到,有几块碎裂的砖头颜色内外并不一致——外表呈青色,里面却是红色的;也有些砖块外表就出现了“鸳鸯色”:左边是青的,右边却是红的。
“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砖块表面的颜色全部或部分褪去,使内外或左右两侧的颜色不一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烧窑专家在肯定这一现象的同时质疑:如果以上观点成立,虎丘塔上的红砖,分布应该是比较零星的,怎么可能像现在这么集中呢?另外,由于饱经风霜,老的青砖变成红色,颜色应该是淡红的,而虎丘塔上的那些连缀成片的红砖,颜色却要浓得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观点四:红砖就是建塔时的“元配”</P>< > 与虎丘塔朝夕相处好几年的市区文保所虎丘塔管理部工作人员景先生掷地有声地说:那些红砖就是当年的“元配”。
景先生的依据是,虎丘塔底层东面门框上方有一块红砖,上面刻有“弥陀塔”三个字,而虎丘塔东北面的史料陈列室里陈列的几块青色塔砖,也有一块上面刻着“弥陀塔”,那块青砖是当年的旧物。由此判断,那块红砖也是那个时代的。景先生说,如果是解放后的,哪可能也刻“弥陀塔”呢?刻字要重新开模子,代价大多了。
从事检察工作多年、一直留心苏州文物古迹的谭金土,听到这样的说法后又惊又喜,他认为,如果虎丘塔上的红砖确实都是1000多年前造塔时的原物,那么,苏州乃至中国大量使用红砖的历史将从此改写!他怀疑,可能部分红砖是原物,部分红砖是后来的,他为此建议,最好能找到解放后的修塔人或文物部门的修塔资料,或者请检测部门做个碳14鉴定,以便弄清它们到底是什么年代的,揭开藏在众多人心头的这个历史之谜。
【相关链接】红砖、青砖怎么形成?
我国的制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烧出来的砖块,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砖和青砖:如果烧制后期砖窑不密封,空气流通,燃烧充分,粘土中的铁质成分就会充分氧化成红色的二氧化三铁,产品便是红砖;如果砖窑密封,同时烧制后期从窑顶注入水,水蒸气跟灼热的煤(或炭)生成水煤气,砖坯中的铁质成分就会转变成氧化亚铁,砖块就会呈青灰色,成为青砖。
青砖、红砖都是古代就有,青砖制造成本较高,但由于质地较致密,硬度和强度均优于红砖,所以,我国古建筑在选用砖块时基本都选择青砖。就苏州而言,直到1921年,盘门外青旸地出现了苏州第一家近代砖瓦厂——苏州砖瓦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生产价格低廉的红砖,从那时起,红砖才大量用于苏州的建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12:53: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