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不懂的《新广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4 21: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今天 于 2010-8-16 12:37 编辑

   读不懂的《新广州》
  2010年7月号的《集邮》杂志在“新邮资料”栏目里刊登了“言早”的《邮票上的新广州——<珠江风韵•广州>邮票背景资料》(以下简称为《新广州》)一文,这篇文章实在有点叫人难以捉摸。
  《新广州》的副标题为“邮票背景资料”。副题是标题的补充说明,看到这个副题,自然会认为文章介绍的是2010年6月28日发行的《珠江风韵•广州》这套邮票的背景资料。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什么叫背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三:一是舞台或电影里放在后面衬托前景的布景;二是图画、电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三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新广州》是介绍《珠江风韵•广州》邮票的,与舞台、电影风马牛不相及,“背景”的第一种解释显然与之无关。第二种解释“图画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倒可以适用于《新广州》,就是将“背景资料”理解为邮票图里相对于主图(或者说是近景)的背景图(就是中景和远景)的资料。但是,《新广州》分别介绍4张邮票的4个小标题下,除了“珠江歌韵”以外,其他3个都没有提到过对应邮票图的背景(中景和远景),可以说作者意不在此。第三种解释的适用确实在不少邮文中可以看到,就是介绍邮票发行的历史、环境等情况。这种解释的“背景资料”在《新广州》中倒的确也有,就是文章开头时提到的邮票发行目的和当地政府的运作情况。但文中这种资料是十分一般的,除了“票图竟猜”外,几乎其他每套邮票的出台都有这样的过程;作者在这上面所用的笔墨也不多,只是作为一个开场白,所以可以说这也不是作者撰文的主旨。既然文章不是以介绍邮票发行的历史环境背景为主旨,4枚邮票的背景图,作者又只说到“珠江歌韵”1枚,用上“邮票背景资料”这个副标题不是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吗?
  《新广州》的标题是“邮票上的新广州”,其意图应该是通过介绍邮票以宣传广州。由于尺寸实在太小,除了票名和少有的极其简洁的文字说明以外,邮票一般主要是通过图案来体现主题内容的,特别是图案以实物为对象的。介绍邮票的内容,自然应当主要介绍邮票的图案。《新广州》在“五羊衔谷”、“广州大剧院”、“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3个小标题下,都对票名对应的地标性建筑——近景即主图作了专门介绍,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对3枚邮票的背景图(中景和远景)却只字未提。这样虽然可能符合作者“表现”“主要内容”的想法,但邮票上既然已经画上去了,你又要介绍,却只介绍已经作为票名因而大家都容易了解的事物,而不介绍大家希望了解到的事物,这种介绍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特别是“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邮票上的“骑楼”,在票图上几乎是与主图“展览中心”并列的,文章中居然也不予提起。如果作者是怀疑“骑楼建筑”等景物不能体现“新广州”的“新”的话,你怎么不去想一想,那“五羊”的传说不是更久远,“五羊衔谷”的石雕不是也已经半个世纪了吗?它不是也照样可以体现新广州的“新”吗?
  最叫人读不懂的是,《新广州》在前述“五羊衔谷”、“广州大剧院”、“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3个小标题下都单写邮票主图景物,唯独在“珠江歌韵”这个小标题里,叙述的对象却完全改变了:只论背景,不谈主图。对于这枚“珠江歌韵”,设计者认为是该套邮票“点睛之景观”,并且还把该票主图“新电视塔”以及“猎德大桥、西塔、东塔和珠江新城”赞赏地称为“这就是现在的广州,就是广州城市的美景”(《集邮》同一期“设计访谈”栏目,郭承辉:《广州城市之美》)。虽然设计者没有把这枚邮票的票名叫做“新电视塔”,但主图电视塔的形象在票图中也确确实实是十分突出的。《新广州》作者对这一枚邮票谈了珠江及夜景,并具体点出了邮票背景的建筑物:从桥梁、国家机关、银行大厦到酒店宾馆,有名字的共有16处之多,“犹如七色明珠镶嵌十里珠江,汇成一条五彩纷呈的珠江彩虹”(原文)。可谁也难以相信,在该邮票画面中顶天立地的主图“新电视塔”,作者却视而不见,全段(以至全文)竟没有只字片语提到它。这到底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其他原因?实在使人莫名其妙。介绍邮票而漏了介绍邮票的主图而且是“点睛之笔景观”邮票的主图,文章作者若大意到这种程度,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集邮》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是中国惟一的中央级邮刊,是中国集邮界最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它的“新邮资料”栏目中的文章,既然称其为“资料”,其内容自然应该是翔实、客观和严肃的。这样的专栏里出现《新广州》这样不慎重的文章,你说读者们该说些什么呢?

附:原文图

集邮1007P12.jpg (25.16 KB, 下载次数: 8)

集邮1007P12.jpg
2#
发表于 2010-8-16 08:49 | 只看该作者
编辑出版业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即发表的文章若有差错,第一个该批评的是编辑。
3#
发表于 2010-8-16 09:59 | 只看该作者
习惯了就好了,明显是一篇政绩文章。。。。
4#
发表于 2010-8-16 1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gz 于 2010-8-16 16:40 编辑

他在“集邮”的发表文章怕跟在其他如CPN 中的有冲突所以”有增有减“?,要不就要真怀疑编辑和作者的文采水平了。CPN (近期的具体忘了那期)中介绍了会展中心票中骑楼是要表现”十三行“商行的广州,当时我就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值得肯定因为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在,”十三行“都不单是”排行到十三“这样局限,老广州更是心有体会。今天服装等的生意在那还是很红火中。然而发行后却是被广州邮人发现是北京路财厅前的反了向的骑楼建筑群!!!!!!( 赞赞发现的邮人!)。那里可是有”太平餐馆“,广州最早的经营西餐的餐馆,周恩来当年也有去品尝过。。。。。。。。虽然中山路上一带的骑楼十分”广州“,但比起要表现商埠的广州,”十三行“好!
      艺术起来的艺术家连写文章都艺术了的,作为读者和想要彻底了解邮票里的不明朗事物从而结合自己要做邮票的,看来就要多方订阅广范围的东西了。(今年没有再买”集邮“,因为贵!),看到这里的文章看来要到图书馆看看了,因为觉得第一枚上的背景建筑还是有些不甘中。。。。。。。
      再就是那”麻花塔“了,因为最近因为她在航线上,超高了10米,如果要削低这迎合到600米,就要花10,000,000元(你没看错)。所以赶快购买这张票,他可能是”错“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20:36 | 只看该作者
[quote]编辑出版业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即发表的文章若有差错,第一个该批评的是编辑。
          [吴洪熙 发表于 2010-8-16 08:49

  谢谢关注!邮友们前些天对《集邮》第八期有不少议论。我则觉得邮友提到的只是编辑在电脑操作上的疏忽,而第七期这篇文章却反映的是编辑对文章的文字质量的把握问题,希望更引起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18 23:40 , Processed in 0.0510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