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蟠龙邮票的老片不在少数,但每每看到一隅标志着清国的龙旗的民俗风情片,也因中国早期极限片的匮乏而也被算入时,总觉的有些遗憾,毕竟所谓“确有其物”的原则往往难以达成。这是由于作为天朝上国的清朝对现代国家的意义知之甚少,始从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才知有国旗国歌一事。黄龙旗的出现正是由北洋水师的对外交流中形成的。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虽如此,真正“确有其旗”的情况在老片中所见却极少。
所附片乃小弟所藏的上海江海关一片,贴蟠龙半分一枚,销上海1905年10月19日”Shanghai Local Post"双圈戳,作为大清国当时少有的对外官衙,钟楼上赫然飘扬着黄龙旗。恰恰印证了“确有其旗”的意味。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于康熙廿三年决定重新设立负责对外贸易事务的机构,并定名为海关,取代了历代沿用数百年的“市舶司”管理体制,遂海关一词沿用至今。当时全国共设有四座海关,由北往南分别为江、浙、闽、粤海关。江海关最初设在连云港云台山,后移至上海松江,康熙二十六年江海关因原办公地点狭窄,于是移驻到上海县城宝带门内(今黄浦区小东门内)。
江海关设立之初,其主要负责的辖区,包括当时江苏省境内的所有出海口,下设24个分卡,分布于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六府和泰州、通州(今南通)等其他地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由于乾隆下江南发现外洋船只在苏州往来络绎不绝,因而十分惊恐,所以自该年始限定广州粤海关一口通商,而设立于上海、厦门、宁波等其余三处口岸,只准停靠本国进出口船只。自此以后江海关只负责征收本国民船贸易关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1月17日),江海关于县城洋泾浜北面(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盘验所,进行外商的出入境申报及缴纳关税的业务,此事标志着清政府开始履行《南京条约》中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条文,上海自该日起正式开埠。
道光二十五年,应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1809-1894)的要求,负责征收外商进出口税务办理的机构迁移到县城北门外头坝(今汉口路外滩,时属英租界),即江海北关,俗称“新关”,由江苏省苏松太道兼管。原县城东门外海关,仅办理本国海船进出口税务。
咸丰三年(1853),英人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强占江海关。次年,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驻沪领事签订协定,允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掌管江海关。同年七月,少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遂开外国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国海关的恶例。
由此可知,江海关实为清政府征收税务的官衙,所挂国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但此楼形象却与如今外滩海关大楼不符。经查阅资料,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汉口路外滩)这块地皮上曾经存在着四代不同的海关大楼,片上所示乃是第三代教堂式关署,而现在外滩海关大楼已然为第四代了。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因古庙式关署简陋不堪,道台聂缉椝和江海关税务司禀准大宪,拨款兴建新关署,费2年时间,于 1893年(光绪十九年)冬天竣工,建成一座西方教堂式关署大楼,外部建筑和内部设备较考究,有转栏、石狮、钟楼、避雷针、暖气和宽畅的报关大厅。实际建造费用共计81800关平银两,其中一半由海关总税务司署筹措,另一半由海关道台设法报销。该教堂式关署,由浦东人泥水匠出身的中国人杨斯盛工程总承包(英国人设计),海关大楼建成后一举成名,19世纪下半叶上海市有多栋高层房屋皆由他总承建,遂成为上海市建筑协会总董事长。1925年重建新海关大楼原请杨斯盛总承包,但因其病故,后改为英商新金记祥号签约承建。
可以说,该片在繁多龙旗片中别有特色,值得与诸位一同探讨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