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6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值得一读的博客文章《让他三尺又何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4 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ukou 于 2009-4-26 15:11 编辑

和谐的社会需要宽容,美满的婚姻需要宽容,真诚的友谊需要宽容。

说到宽容,就会说到那广为流传的“六尺巷”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1637~1708)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呼“摆平”邻家。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每读此则故事,都会由衷钦佩:宰相肚里可撑船。而我们草根之辈,似乎肚量不够,宽容他人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特别是你觉得十分委屈的时候,特别是要你去宽容得罪过你的人。

记得木鱼血气方刚年代,也曾和邻里发生一场的宅基地之争。本来邻居建房,双方有约在先,并无纠葛。可是邻居中途生变,硬是在不该开窗的地方开了窗户。与其交涉无果,木鱼痛恨对方强行霸道,头脑一发烫,两眼一发红,顾不上什么宽容忍让,就率一帮伙伴去拆其刚建的墙,于是双方言语不逊,酿成了一场斗殴,祸及一位伙伴头破血流。后经调解,对方堵了窗户,赔了药费。从此,和邻居冷眼相看,老死不相往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磨砺,年青时毕露的锋芒早已消退,待人处事的心态已逐渐走向了平和。现在回想那场势不两立的邻里纷争,感觉更多是偏执和冲动的结局。纵然是邻家背弃约定有错在先,但自己如果能冷静以待,多点宽容忍让,多个渠道沟通,不去扩大事态,至少不会造成流血的后果。伙伴头上的伤痕,邻里之间的冷漠,那场至今仍耿耿于怀的难堪经历,确实是难以抹去的愧疚。它时时提醒着:要宽容别人过错,真诚善待他人,心中有条“六尺巷”,让人三尺又何妨!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要宽容别人,有时就得委屈自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要具有一种平和谦让的心态,不苛求别人,不放纵自己,如《菜根谭》所言:“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也许这“留一步”和“减三分”,会给待人处事带来可喜的转机。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则寓言就阐述了这个哲理:两只山羊相遇在一座独木桥上,桥下水深流急,桥面十分狭窄,两只山羊无法擦肩而过,却谁也不肯退让,双方互不示弱,在桥上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被河水吞没。

能得到别人宽容的人是幸福的,能宽容别人的人是高尚的。一位老妈妈在金婚纪念日公开了自己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从结婚那天起,就准备列出丈夫的十条缺点,并决心每当丈夫犯了这十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时,都愿意给予原谅宽恕。有人问:“这十条缺点到底是什么?”老妈妈回答:“五十年来,其实我始终没有把这十条缺点具体地罗列出来。每当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会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是我可以原谅的那十条错误中的一条。”

世界之大,但是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人是感情的动物,个性的差异,阅历的深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同感,正所谓“千人千面,各有所好。”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每个人都可能有犯错的时候,有的错误是主观造成的,有的是无意间造成的,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的矛盾、误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假如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宽大的胸怀,以宽容为“润滑剂”,相信可以减少许多摩擦和纷争。这,或许有点难,但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而努力。

“让他三尺又何妨”。互相宽容的社会一定和谐美好,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22:18 | 只看该作者
客气了!好文共欣赏!
25#
发表于 2009-4-28 13:17 | 只看该作者
对极限集邮爱好者来说,相互之间的宽容与和谐是很重要的。谢谢曹会长的故事,
24#
发表于 2009-4-28 11:41 | 只看该作者
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宽容自己,学习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08:34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欣赏这句话:

互相寬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22#
发表于 2009-4-27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ipin33 于 2009-4-27 20:29 编辑

在這篇談【寬容】的pps檔中共摘有五段小故事,"六尺巷"僅其中之一而已。

不過其中有篇談到夫妻之間的【寬容】深深啟發我心,願藉此轉介同好欣賞,倘若人人身體力行,各人家庭生活一定和樂可期。

一位老媽媽在他50周年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準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為了我們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項的時候,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那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呢?她回答說:"老實告訴你們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地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跳腳的時候,我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諒的那10條錯誤當中的一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會總是豔陽高照,鮮花盛開,也同樣有夏暑冬寒,風霜雪雨。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媽媽一樣,學會寬容和忍讓,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人生中,寬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互相寬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21#
发表于 2009-4-27 20:06 | 只看该作者
桐城市應是在安徽省?
http://baike.baidu.com/view/50146.htm
巧的是最近也收到朋友互轉的一篇談【寬容】的pps檔(以前也曾轉寄pps檔給內地集郵同好,但後來考慮圖檔可能塞爆對方信箱故停寄,目前僅夏管及unfans仍列入我轉信通信錄名單中,其他同好如有意收取者,歡迎來電郵,因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其中也有此段如下: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20#
发表于 2009-4-27 14:09 | 只看该作者
喻意深刻,值得一读
19#
发表于 2009-4-27 13:25 | 只看该作者
呵 呵,要我说嘛,让他一丈又何妨。
18#
发表于 2009-4-26 21:36 | 只看该作者
“泉州”好象有称“刺桐城”,应该不矛盾。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8:58 | 只看该作者
该博客文中有“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这里的桐城市应该就是泉州市!
16#
发表于 2009-4-26 18:2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是泉州礼让巷的故事,巷子就在我家附近。看来博客也是抄袭~
  在泉州市鲤城区鲤中街,有一条巷叫礼让巷,民间音讹呼为马娘巷。这条巷从前也曾叫做六尺巷。这个名称的由来很值得介绍。

  明代年间,这个地方有姓林和姓唐的两个世家毗邻而居,没有巷。林家有人在朝中做官,居御史之职;唐家有人在地方做官,是指挥使。两家势力相当,平时也还礼尚往来,有时也互相倚靠。两家富贵起来了,林家当家林大舍要筑花园,唐家当家唐少爷要建房屋,双方都要在交界处筑墙。这一垛墙之地,林家说是林家的,唐家说是唐家的,双方都寸土不让。为了争这一垛墙之地,双方便打起官司。因为林家在朝当官神通大,唐家在地方当官势力大,知府左右为难,不敢轻易断案。双方当事人各奔门户、私通关节、软硬兼施,都想赢得这场官司。可是官司打了三年还是没有解决。林大舍急了,便派专人上京,向林御史诉说经过,想要让林御史自上而下责成地方官迅速判好此案。

  一个月后,林大舍派遣上京的人回来了,带回御史老爷一封信,一家人高兴得以为有林御史的书信,官司一定必胜无疑。信一打开,全家上上下下都围着看,只见写着一首诗: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亦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了这首诗,林大舍如冷水淋头,失望地说:“这不是分明说要让唐家三尺地吗?这样,官司就等于让唐家赢了,林家岂不大失体面!”于是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说不让的,有说要让的。林大舍听取众议,慢慢地火气逐渐下降,终于决定:“好吧,听老爷的话,就让他三尺,择日兴工,看他唐家如何行动。如果以为林家退让是软弱可欺,那时再作计议。”

  几天后,林家退地三尺兴工了。

  唐家少爷得知林家派人上京师,早已惴惴不安,如今又见退地三尺筑墙,不知葫芦里面装什么药,疑虑重重,就央人到林家打听虚实,以防落入陷井。去林家打听的人回来后,便把林家的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并把林家的举动大大赞扬了一番。唐少爷马上召集家里人商量对策,有说地原来就是唐家的,本来就该唐家赢这场官司;有说这事要禀告唐老爷,不可造次。唐少爷犹豫不决。第二天,唐少爷亲自去见老爷,禀告了事情经过,请示该怎么办。唐老爷看见儿子赢了官司有些喜形于色,便严肃地说:“人家在京都做官到底见识广、胸怀宽,传出去谁不赞扬?”接着又厉声地说:“咱们唐家可不能让人笑话,也让地三尺兴工!”

  第二天,唐家也让地三尺,兴工动土。这样,在两家之间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来。三年官司,寸土必争不能解决;却因礼让三尺而告终,两家重归于好。从此以后,这条巷便被称为礼让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儒家文化讲究温、良、恭、俭、让。泉州被称为“海滨邹鲁”,延续着儒家的文化传统,林唐两家的礼让故事被千古流传,正反映出八闽文化温柔敦厚的儒家之风。(李晓洁)
http://www.hwjyw.com/zhwh/region ... 20070620_1839.shtml
15#
发表于 2009-4-26 17:3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哲理中渗透着和平,宽他人,乐已心!
mandy 发表于 2009-4-25 22:28



如果某人也会这样想就“一天都光晒”。
我早已让了三尺,但该人却得寸进尺(如果我不让,在台湾清清网的帖子已可以反驳他的不少歪理)。
正如一位香港的知名集邮家说的,该人具有侵略性,你不惹他,他却攻击你。
该人在香港某邮会由于爱搞风搞雨,因此不得人心,某次选举理事,10个人选8个,该人只得2票而落选,结果该人会费也不交了,而且马上与一位原是该会的领头人,后自立山头另成立一个邮会的人“饮茶密斟”……
这就是该人的正直、厚道、邮德、品德。
14#
发表于 2009-4-25 23:02 | 只看该作者
和谐是发展的基础
13#
发表于 2009-4-25 22: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哲理中渗透着和平,宽他人,乐已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18 08:32 , Processed in 0.0530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