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节气的原地到底是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3 10: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论坛里很多朋友代办24节气原地,感觉很乱。
到底原地在哪里?
24节气最早记载于淮南王六安所著的《淮南子》一书
而淮南王的都城是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寿县城北门外的八公山有淮南王墓
那么寿县作为24节气的原地按说应该是没问题的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0:51 | 只看该作者
八公山下有中国豆腐村
豆腐就是淮南王炼丹时不小心把石膏滴入豆浆中而发明的
寿县的饭店都会做豆腐宴,成桌子的菜肴都是用豆腐为原料制作的
八公山下的大泉村,家家做豆腐,并且到全国各地制作豆腐,但是都不及本地的豆腐洁白细嫩,究其原因还是八公山下的山泉水是做豆腐的最佳水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2-3 12:3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做原地封,淮南八公山无疑。极限片就不同了,要根据片图内容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三丰 于 2015-2-3 13:07 编辑

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
《<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软科学课题研讨会10月13日在寿州宾馆召开。六安市气象局副调研员、《<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软科学课题负责人张中平,寿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安品,淮南市气象局气象专家黄远山,以及寿县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方敦寿、苏希圣、林伟,《<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课题组相关参与人员等参加会议。

《淮南子》
与会人员就《淮南子》气象观的形成、内容、实质、意义和应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淮南子》极力描绘宇宙万物的形态,写下了许多对宇宙、事物的认识,其有关“二十八宿”、“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和“阳燧取火”的记载,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者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选题科学,立意准确,课题提出 “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的论点,符合事实,意义重大。》》推荐阅读:六安副市长陈辉看望第三届特奥运动会集训人员
与会人员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时与季节的关系。真正把二十四节气写进书本记录在案,并被承认和应用至今的是《淮南子》一书。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淮南子》上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一样,因此,二十四节气这棵大树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扎根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虽然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特征,但只有在中国才被广泛承认和应用。
讨论会形成以下共识: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中,农作物生长真正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比较密切的只有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结合得更加紧密。许多关于农作物和节气之间的农谚,基本上都流行于江淮地区。因此可以断定,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祖先肯定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古代先民,这从《淮南子》一书可以得到应证。因为《淮南子》一书是在今天的寿县一带编成的,而寿县是标准的江淮气候,当年刘安在把二十四节气收入该书时,肯定经过了认真考察。说“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理由充分。
与会人员就《<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修订完善纷纷献计献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三丰 于 2015-2-3 13:08 编辑

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刘安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汉王朝的创立者高祖刘邦共生有8个儿子,刘安的父亲刘长是他的第七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后,刘邦在齐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和燕王臧茶等诸侯王的“劝进”下,由“汉王”摇身一变而成了汉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汉的历史性过渡。汉王朝建立后,西汉中央政权与各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诸侯王纷纷举兵叛乱。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汉,年老体弱的刘邦抱病亲率大军迎战,并最终将英布击败。此后,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针对诸侯王的平叛战争中,刘邦得出了一条“经验教训”———各诸侯王之所以会与中央政权离心背德,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不姓“刘”。于是,刘邦开始将诸侯王分封给刘氏的宗室子弟,到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时,总共有9位刘氏子弟被封为诸侯王,其中刘长“接”了英布的“班”,被父亲立为淮南王。淮南国共领有九江  刘安、衡山、庐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寿县。
《淮南王书》又名《淮南鸿烈》、《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的毕生之作。是道家(黄老之学)的经典之作。
淮南王刘安墓位于寿县城北2公里处,南临淝水,北依八公山,冢位于八公山乡团结村老母猪山南坡,名为淮南王刘安墓。墓冢呈覆斗状,底部用青石叠砌一米高环周挡土墙,其周长120m,墓冢高6.4m,面积约3800m&sup2;。墓南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丹的“汉淮南王墓”碑。墓地周围有大量的残砖、瓦砾。其中有云文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等标本。于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淮南王墓底部用青石叠砌1米高环周挡土墙及墓园围墙为1989年9月寿县人民政府组织维修和建设的。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好读书鼓琴、善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曾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其内容,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名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者是“道”所派生的,终于无为(《原道训》)。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提出了“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记沦训》)的观点,视儒家为“世俗之学”。后以谋反罪死于非命。[1]
清光绪《凤台县志》引《明一统志》云:“淮南王葬肥陵山”,又引《天下名胜志》谓:“刘安墓俗称刘王墓,在县北三里”;《寿州志•冢墓》按;“今城北五株山东南麓冢岿然犹存”。诸志所载与实地调查相符。《寿州志•冢墓》又载:“淮南王刘安墓……顺治间李大升《志》谓在城南门外,水荡墓圯”,今存之以俟考。[1]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   
由于独特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淮南的交通就很便利。一条淮河波浪翻,舟楫往来航运忙。淮河虽然是淮南几千年主要的交通航道,但这里还拥有过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系统、完整文字记载的陆路交通线——鄂君启节大道,它比著名的公元首321年修建的古罗马亚平大道还早1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3:06 | 只看该作者
淮南历史变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 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 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
    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淮南城市是在70年代中期随着煤炭大批开采而壮大起来的,70年代后期淮南城市人口就达到40--50多万人,至8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60--70多万人。
现淮南市下辖6区一县,是安徽省辖区最多的城市。拥有地方立法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2-3 14:02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节气]之介绍如下:
    二十四节气(以东北.河北.黄河一带为一年四季为主)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2-3 14: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原地大家不仿依据下面这段文字去思考,
在“中国文化史词典“是这样表述的,它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创造。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古人就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测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往后又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逐步完善。汉武帝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2-3 16:05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寿县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盖戳地点之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就值得商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2-3 16:5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节气原地定淮南没有问题,另一个原地封的相关地不知是否可以做片,相关地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理由是现在节气的具体时点推算由紫金山天文台编制的历法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2-3 19:20 | 只看该作者
10# 金陵邮人
紫金山天文台作为节气时点推算地,作为强相关地应该没问题(不主张事事都称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2-4 19:51 | 只看该作者
11# 程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2-4 22:10 | 只看该作者
中间日戳换成纪念邮戳,似更贴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2-5 11:58 | 只看该作者
13# 程锋


嗯,很可惜南京没有过纪念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5-12 09:32 , Processed in 0.0878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