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p29 于 2011-11-26 21:59 编辑
当时的鼓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楼阁,中央为覆锅形、建筑奇特。
分两层:第一层供着南海大士、关(羽)、岳(飞)二圣、天后圣母、天仙圣母诸神;第二层最初当然有大鼓一面,那才与鼓楼的名称相符,不过后来为报时需要,把大鼓换成洪钟。大钟作为开、闭城
门的信号,早晚共敲钟108响。钟声清脆响亮,传遍城里城外和海河南北很远的地方。
1900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老城墙被迫拆除(天津现在的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就是当年拆除城墙的产物)。老城虽然没有了,但为了将这一地区与后来八国联军在天津东南部
开发的租界地相区别,人们常常把老城地区称为“老城厢”。
老城虽毁,鼓楼还在,但是随着连年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后来,鼓楼曾为消防队占用,作为了望台。
1921年(民国十年),天津朝野广有重建鼓楼之议,在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主持下,鼓楼开始重建,并于年内完成。按照原样重建的鼓楼,四面设门,由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
匾额,镌于门上,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这八个字,其实是沿用早被拆除的天津老城的四个城门之名。
解放后,由于天津城市的发展,旧城中的交通量大增,为贯通道路,1952年11月7日,鼓楼被夷为平地。
1998年,市政府决定结合老城厢危陋房屋改造,由市房管局、南开区政府牵头重建鼓楼。
2000年11月25日,鼓楼由住宅集团施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鼓楼基座为27米见方;鼓楼通高亦取27米,以鼓楼为中心的鼓楼广场,长宽各81米。各关键数据之所以均取“9”的倍数,是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
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筒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按照旧制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 |
-
a.jpg
(48.58 KB, 下载次数: 37)
-
b.jpg
(55.2 KB, 下载次数: 52)
-
c.jpg
(40.89 KB, 下载次数: 50)
-
d.jpg
(43.7 KB, 下载次数: 69)
-
e.jpg
(89.05 KB, 下载次数: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