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访南京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0 2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得有点时间,下午要去市集邮协会去取邮集,就顺路去南大探访一下。为明年南大110周年制作极限片先预热一下了。

南大分南园和北园,南园是生活区,北园是教学区,我是从南园进去的。

热水瓶排队的经历估计大家都有过吧。

南大南园有个邮箱,这里属210008邮区是没有争议的了。

这是北园的南大门,与南园隔着一条汉口路(不宽哦)。

大门的对面就是南大邮政所。

南大邮政所属于鼓楼邮政支局,邮编一样是210008

进入北园,一直进去就是主教学楼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unwuyou 于 2011-12-20 20:16 编辑


教学楼的东边是一块花园,立一石碑“金陵苑”,从碑文上看还真不好说南京大学应该是多少周年了。

校长先生就立在金陵苑的小花园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unwuyou 于 2011-12-20 20:37 编辑


这就是传说中可能上邮票的建筑了。

传说中的北大楼正面。背景中右边是世界第七高楼紫峰大厦,左边是南京消防中心。

北大楼背面

北大楼西面

北大楼东面

西南角的花岗岩石基上标明了出生时间

正面大门,这里现在是办公楼

北大楼全身都是珍贵名木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unwuyou 于 2011-12-20 20:53 编辑


北大楼的东边就是东大楼了,这里仍然是教学楼,金陵会前会长杨仲钦教授就在此楼办公,金陵会也就有幸在此活动过多次。大楼底层就是南京大学印刷厂,当年的《金陵极限集邮》和合刊后南京编辑的《极限集邮者》大多都是在此印刷。后来南京大学印刷厂搬到了南大的南园,现在南京编辑的《中国极限集邮》是在那里印刷的了。

到南京大学去过不下50次了,今天第一次发现南大还有个纪念陵园

是南大师生为纪念为革命牺牲的校友而建立的
5#
发表于 2011-12-20 2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吉丰 于 2011-12-20 20:28 编辑

南京大学109周年庆时,发行过一套佳片。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3:03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大学历史纪事:
依据更名南京大学之前的中央大学沿革史,古代校史始自吴永安元年(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历晋代与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南朝宋时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为史上首所分科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大学,至明朝南京国子监时期为江苏最繁盛之最高学府,历代曾设校于秦淮河畔夫子庙一带、钦天山下四牌楼一带等处;金陵非京师时期由中央太学改作郡学、路学或府学等南京地方学府,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之后校方以筹建三江师范学堂的1902年作为建校年份而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部分;之前校方曾先后以成立南京高师的民国4年以及国立东大改组首都国立大学的民国17年为建校纪念年份并同时追溯前身古代南京官立高等学府历史。清光绪28年(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江宁府学停办,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聘缪荃孙为首任总稽查,经年余筹备,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设历史舆地科、理化科、农学博物科,本科开设经学(修身)、文学、英文、日文(东文)、舆地、历史、教育、法制经济、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农学、图画、手工、体操17门课程。学堂效法日本,最初聘请了70位中国教习(实际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习。   清光绪32年(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专办优级师范。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增设公共科、分类科;公共科即通识科,学生据学业程度不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外语、逻辑、算学等公共通识课程;分类科即专业科,提供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类别的专业教育。至1911年初,学堂设国文外国语部、地理历史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有中国教习23人(另有翻译11人,编译1人)、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民国3年(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南高师或南京高师),郭秉文受聘为教务长,在美国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开学,首届学生110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章程规定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其办学实则突破一般师范的制限。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以及仅招收了一届学生的国文专修科,以后陆续成立了数个专修科,1919年,国文部改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改为数学理化部,翌年合并为文理科。到1920年,学校设文理科、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学生357人。其中,1915年设立的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的商科,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民国7年(1918年)3月,江谦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长,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长。1920年高师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获得一致赞成,随后成立筹备委员会,经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内的十位发起人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2月16日成立筹备处,1921年6月6日,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董事会成立,并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9月正式开学。郭秉文任校长,刘伯明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校长),陶行知任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成立时,以南高的四个专修科改归国立东南大学,设教育科、农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诸系)仍由南高办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南高与国立东南大学实为一校,经郭秉文提议,南高评议会和国立东南大学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1923年6月,南高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此时全校设文理、农、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系,为全国学科最为齐备的综合大学。   
民国7年(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京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与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其中许多是江苏第一代留学西方归来的科学博士,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 。许多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例如,王琎的分析化学研究,竺可桢的气象研究,秉志、胡先骕分别领衔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研究,原颂周、周拾禄等人的水稻作物研究,张巨伯、吴福桢等人的昆虫研究,陈桢关于金鱼的起源和遗传研究,陶行知、廖世承、俞子夷、陈鹤琴等人的教育实验研究。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学术环境中,学生中也出现了现代早期的科学技术研究,如理科学生搜集中国药材并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其成  分、工科学生创制抽水机等。所培育的毕业生,也为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单在1920年考入或者毕业于该校的学生中,就有5人当选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占全国总数的5/81。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全国顶尖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   
1919年5月,南京高师实施陶行知的“教学法”提案,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1919年12月27日,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1920年正式录取了八名女生,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课程案”获教务会议通过,学校自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规定学生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陶行知的这些改革以后被教育界承认,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同时,南高与东大建立了大学自治、办学独立、学者治校、学生自治体制,发扬了公良学术、自由教育、学术自由、纯粹学风的精神。南高东大注重实验和研究,采用教学和研究结合,设各种研究会,各科系每一学期均有研究项目,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国立东南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当时在全国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孟禄评价其为“中国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将来之发达可颉颃世界最佳大学。   民国10年(1921年)10月,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为宗旨成立学衡社,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展开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为中国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策源地、现代人文主义的摇篮。在学衡学者的视界中,儒家思想为人类和平共荣之光,他们把中华文化和其他优良文化特别是现代西方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会通起来,谋求世界和平繁荣的前途。与此同时,柳诒徵、竺可桢领导的南高史地学会(东大史地学会)以及嗣后中大时代的国风社,也同样以昌明中国文化、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为担当展开学术研究活动。其间作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如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实用主义哲学倡导者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大师克伯屈(W. H. Kilpatrick),科学教育方法倡导者推士(E. L. Thorndike),英国逻辑实证大师罗素,德国新动力论倡导者杜里舒(Hans Driesch),印度诗人泰戈尔。   
民国13年(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1月,校长郭秉文被免职,由此引发了长达三年的东大易长风潮,学校由此陷入低谷;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而言,这标志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自由时代的结束,并同时即将进入中国政府积极建设中国独立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时代。   
民国16年(1927年)6月实行大学区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改组易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因校名不合常规且不易区别,1928年2月易名国立江苏大学;遭师生反对并要求更名“国立南京大学”以及又有提议更名“国立首都大学”之后,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此时由首都国立大学初建时的九个学院改为文、法、理、农、工、商、医、教育八个学院,原哲学院改为哲学系属文学院,社会科学院改为法学院,自然科学院改为理学院。1929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1932年9月设于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独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医学院。自1927年起,张乃燕任校长,1930年,因办学经费问题,引起中大易长风波,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学校逐渐恢复元气。   
民国16年(1927年)9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校始创,初期活跃的代表人物有郑集、李秀峰、赵宗燠、杜长明、杨浪明、谢立惠、余瑞璜、屈伯川、方文培、盛彤笙、李达、李锐夫、吴学周、查谦、沙玉清、沈其益、陈宗器等人。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教授在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组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金善宝、梁希、潘菽、涂长望、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严济慈、干铎、李士豪、丁西林、谢立惠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柳翼谋、缪凤林、张其昀等人,传承、发扬中国学统,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学术为任,结为国风社,开办《国风》学刊。   
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战爆发,8月教授会通过迁校重庆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职工开始经长江水路迁徙,由于校长罗家伦未雨绸缪,加之师生协作和同胞协助,11月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和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另设于成都华西坝,实验学校设于贵阳马鞍山,附属中学设于重庆青木关,后又在沙坪坝增设附中分校。抗战期间,物资缺乏,物质生活艰苦,在陪都重庆,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军飞机持续五年的轰炸,不过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学校的成长。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柏溪分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师生分八批抵达南京,1946年11月1日在宁开学。时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中国最先进、第一流的高等学府,群英荟萃,才子辈出(国民党当局又于1962年使国立中央大学在台湾复校),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梁希、潘菽先后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组建有关院校相关系科;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原私立金陵大学文理学院,迁至原金陵大学鼓楼校址,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师生迁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长,1963年匡亚明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当时南京大学以被称为曾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高等学府”、“国民党的反动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别的冲击。1976年,在校师生率先发起旨在反对和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被当局称为“南京事件”的南京反文革势力运动,影响全国;1978年5月,哲学系胡福明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动了邓小平领导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1978年5月,匡亚明复任校长,1984年8月,曲钦岳任校长。1978年以来,重建、新建多个系科,逐步恢复为融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大学。浦口校区1993年投入使用,2009年成为金陵学院校园,同时仙林校区建成开学。仙林校区按规划将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7#
发表于 2011-12-20 23:0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大学的明信片还是有很多的
8#
发表于 2011-12-21 06:10 | 只看该作者
无锡会前我也去了一下,仅找到一套明信片.
9#
发表于 2011-12-21 14:05 | 只看该作者
南大的明信片版本较早的是70年代有一种,一套16枚,80年代初有两种,均一套8枚,都有北大楼(近景、远景各一枚),但不知道是否会上邮票,过两天上图。
10#
发表于 2011-12-21 17:57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我的自学高考毕业文凭是南京大学发的,南大还是我的母校,真的很期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8:43 | 只看该作者
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同出一处,源远很深,今年也是110周年,不知有票否?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8:53 | 只看该作者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省高校之冠。1952年全省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8:56 | 只看该作者
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   金陵大学堂发展而来的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金陵大学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   1951年,由政府接办,又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农、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仍名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其二为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其三为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来源是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历经64载春秋。因此,《南京大学百年史》大略分为四编,即:第一编: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第二编: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第三编: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第四编:金陵大学(1888~195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8:58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大学现在的地址是原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现在的地址是原中央大学。
建议2个学校一起上邮票才对。
15#
发表于 2011-12-21 21:12 | 只看该作者
还计划去趟南京大学。校徽和校庆标识。

校徽.jpg (33.18 KB, 下载次数: 39)

校徽.jpg

校庆.jpg (20.42 KB, 下载次数: 23)

校庆.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5-7-29 00:01 , Processed in 0.060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